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愷哥APCS程式班招生中!

  Q:愷哥APCS程式班的目標是什麼? 這門課會協助同學APCS考出好成績, 幫助你能申請上理想的大學 (尤其是國立資工、資管、電機相關科系) 讓同學開拓眼界,理解各種新科技與培養思考邏輯, 有能力在跟教授面試時侃侃而談,並用程式來解決人生中的難題 Q:所以,課程內容教什麼呢? 以Python為主。原因有二,1)Python是最簡潔易寫的語言,在APCS考試時答題最有效率。 2)用Python做Project相當佔優勢,現代最重要的應用包括網站、人工智慧等,Python都是最主流的語言。除了Python之外,也會用一點時間教學生"讀懂"C語言(不用會寫),因為APCS考觀念題需要,未來也有機會碰到。 配合APCS的考試範圍,會教授基本運算、資料型態、條件判斷、迴圈、陣列、函式、遞迴、佇列、堆疊、排序、搜尋等等內容,並搭配大量練習 講解人工智慧、區塊鍊、5G、VR、AR、駭客思維、創新創業...等最新的科技趨勢及思維模式等等,開拓同學科技視野 【閱讀完整內容】
最近的文章

哪種程式學習模式更有效?線上/實體/錄影/實況?

這個同學給我的回饋,我很有感觸,肯定了我程式教學的成效。曾經有家長對於我程式教材採用線上錄影的方式提出質疑,希望我做一些現場教學。但以我教程式的實務經驗,同學普遍給我的回饋都是: 「老師,在你這邊學習程式的效果比別的地方好很多!」 錄影教學的方式,受到主要的質疑是:「學習的過程有疑問時,不能當場問怎麼辦?」。不過我們來看典型的教學現場,學生們幾乎都不發問的,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問」。有可能是因為現場一分神就沒聽到銜接不上,也有可能是一大片根本沒聽懂,不知道要問哪個點,總不能叫老師從頭講兩三遍。顯然的,錄影教學在這方面占盡優勢。 同學沒聽懂的部分能重複看好幾遍,沒有心理壓力。 但即使能重複觀看,問題減少了,但還是有可能需要發問,怎麼辦? 這其實分成兩個層面: 學生為什麼需要發問? 能怎麼發問? 學生為什麼需要發問?其一是學生素質落差太大,老師講課不可能涵蓋所有可能,如果教簡單了,優秀的學生感覺浪費時間;如果教難了,後段學生跟不上。怎麼樣都會有一半的學生教不好,這是當老師最大的痛苦。因此我的程式課程是篩選學生的,學科能力要有國中會考3A以上(含數學),並且在報名流程上阻擋了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 學生素質比較齊之後,哪裡會聽不懂、需要加強解說的部分也會比較一致。所以我會收集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更新到錄影課程裡面。如此一屆一屆下來, 學生不懂的部分也變的很少,不太需要提問了 。同時我也開闢線上問答區,方便同學隨時提問。在這個過程裡,我意外發現這有互相激勵的效果,同學的提問可能被另一個同學回答,而其他同學看著別人討論熱烈,也會激起自己的積極心態。這種「一樣是同學,為什麼他都會?」的心理衝擊,產生不錯的共學效應。 另外一個傳統教學做的比較不好,但我非常重視的部分是「練習」, 要讓學生在「自己想」跟「卡關」之間取得平衡。 所以我們以開放軟體為基礎,自行開發了「code1程式練習系統」,讓學生看完錄影教材接續練習解題。很多學生反映,看錄影的時候都聽的懂,在code1上寫作業的時候才發現寫不出來,回去再看一次錄影就想到怎麼寫了。 「線上錄影教材」搭配「code1練習系統」,發揮了1+1>2的效果,並且不受時間跟地域的限制。 而code1不只是出題、評分,還是一個 24hr無休的引導系統 。學生如果卡關想不出來,有四層的hint可以引導,最終一定可以解出來。越少點hint分數越高,

參加比賽是為了贏?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家長來問我:「老師,這個程式比賽/檢定難嗎?我的孩子他才學沒幾個月,是不是學個一年再去參加比較有把握?」。我的回答都是:「現在就去參加啊。放心啦,他現在去比穩輸的,比賽又不一定要贏」。 是的,參加比賽的目的不是為了贏,是為了累積失敗 我自己是一名創業者,曾獲得郭台銘董事長投資, 公司估值達2000萬美金 ,但創業是成功率僅為1%的超高難度挑戰,我經營的相當掙扎。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了一場演講,演講者是國內最快上櫃的電商公司老闆,他說:「我總共開了20個購物網站,倒了15家,只活了5家」,霎那間我突然了解, 如果我連失敗都比人家少,憑什麼成功? 東方的教育都很害怕失敗,為了避免失敗,都會希望做好萬全準備之後再上場,其實這是搞錯目標了。應該追求的並不是「避免失敗」,而是「盡快成功」。 「避免失敗」的哲學,會盡可能的避免競賽,畢竟每比一次就多一次失敗的機會,不如盡可能的避開,等到自己有萬全準備的時候再上場,這樣「成功機率比較高」。 「盡快成功」的哲學,會盡可能的上場,盡可能累積失敗的經驗,從中學到成功的方法。雖然成功率被拉的很低,但成功會來的快很多,也容易迎來較大的成功。 成功是屬於累積最多失敗的人 。這麼說或許有些雞湯,更精確地說,快速的用最低的成本、累積最多的失敗,是獲取成功最科學的方法。 應該不難設想,那些得獎的人,肯定是失敗很多次之後才贏的。如果你都不去參加比賽,在家苦練三年,然後第一次比賽就得獎,你覺得機會多大? 以APCS程式檢定來說,我自己的程式學生,每30個人去考,就會有一個實作零分。我相當清楚這些學生的實力絕對不可能零分,但是第一次上機考, 不熟悉環境、心情緊張又操作錯誤、或遇到電腦出問題 ,明明會寫卻拿零分。 所以我都跟學生說:「有得考就去考,就是要趁著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先去把失常的配額用掉啊。 不然你要等準備好再去失常嗎? 」 但總是有學生不相信自己會失常,還是等自己覺得準備好了才去考。但第一次考的學生,經常只能發揮出平常七成的實力,只好等半年之後再考一次。 我總是為他們沒聽我的話覺得很惋惜。但轉念一想,這些學生不就是敗在這個觀念嗎?以一個小小的檢定挫敗,換來人生不會再犯相同錯誤,正是在實踐累積失敗啊!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文理都有興趣?有個科系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最近有同學問我:「老師,我文理都有興趣,再加上就業考量的話,我該怎麼選擇科系呢?」 我跟這個同學討論之後,發現他的考量特別複雜,大概有以下幾點 因為就業跟對數理有興趣,偏向理組科系 但是又有興趣輔系或雙主修某個文組科系。所以主系不能太操 偏向選校不選系。所以太熱門科系不能選 先講結論,我的建議是, 選擇資訊管理系 。 具體來說資管系學的東西,就是一半資工、一半企管。主修科目大略為程式設計、資料庫、管理資訊系統、人工智慧、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既會學習寫程式,也會學習數位行銷、商務管理等等。若以從工程到商業的光譜來看,可說資工是在最工程的那邊,企管是在最管理的那邊,而資管就是站在中間,用資訊技術來解決管理問題。 更具體來說,資工跟資管不同的地方在於,資工在「 研發 資訊技術」,資管在「 應用 資訊技術」,前者明顯較為困難,人才較為稀缺,若以就業來說,資工明顯較占優勢,但是跟絕大多數文組科系相較,資管的就業機會跟薪水都好上許多。 所以,如果是明顯理組腦的話,我都會建議學生讀資工。但如果是文組腦想要好找工作、或是文理均衡的學生,資管是不錯的選擇。 而資管系學測採計的科目,各大學並不一致,大致上就是數、英、國、自的組合。數學跟英文幾乎是各大學資管系都會採計,加採國、自與否則看該校的走向。如政大資管偏文組(採數、英、國),中央資管偏理組(採數、英、自),台大資管要求文理兼備(採數、英、國、自),交大資管則分成文理兩組(資訊管理組:數、英、自;財務金融組:數、英、國)。因此,不管是偏文或偏理的高中生,都可以報考資管系,若文理兼備就更佔優勢。 以出路而言,幾乎各行各業都需要應用資訊技術,所以資管系不怕找不到工作。當中以金融產業較為突出,因為金融產業需要懂電腦又懂商業的人才,正適合資管畢業生發揮專長,同時金融業發展蓬勃,相對的職缺多、待遇好。想更理解相關科系的差別,可以看一下 【電機、資工、資管系差別在哪?】 再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朋友開了一間新創公司,做的是「法律界的Google」。他們所解決的問題是,法律相關法條、判例太多,律師用一般的資料庫搜尋太困難,查出來的資料太多看不完,或者關鍵字下不精準就找不到,所以事務所要聘不少法務助理來做人工處理。但他們的系統運用了AI技術,能精準快速的找到最重要的幾份參考文件,協助事務所節省大量時間跟人力。類似這樣的案例本質上就是「資

能不能靠程式能力更強,考上更好的大學?

最近我被幾位同學問到:"老師,我APCS已經實作三級了,後面我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可以上更好大學?"  簡單來說同學的疑問是 "能不能靠程式能力更強,上到更好的大學資工系?" 概略上來說,會問到這個問題的同學,尤其是高二以上的學生,幾乎都沒有機會了。別誤會,我講的不是程式超強沒用,我講的是程式能力 從"還可以"->"超強"中間,有一個真空帶 。 我在 考好APCS就是進好大學的保證? 這篇文章中提到,高中生的程度分成四級 資訊奧林匹亞國手,每年全國四人 資訊奧林匹亞選訓選手(準國手),30人以下,以及全國賽名列前茅者,兩者合計約40人 對於程式有興趣也學得不錯,APCS成績在實作三級分以上 APCS實作二級分以下 靠程式超強來上頂大的學生,制度上走保送推薦、特殊選材跟APCS組,就是前面的兩種人。以全國每屆約22萬高中職學生來說,錄取比例約萬分之一,是名符其實的萬中選一。這樣的程式天才,其實都不需要詢問有什麼樣的升學管道,而是升學管道會主動找上你。 這樣的程式天才,光靠努力是不夠的,一定要有超乎常人的天分(不然怎麼叫"特殊"選材)。大致上來說,如果"認真"學一年程式達不到APCS實作四級的話,就很難是天選之人。對絕大多數的高中生來說,要上好大學,就是學測成績要過一階標準,然後靠APCS實作三級通過二階甄試。這是名額最多,可行性最高的路徑。 那同學又會問說: "老師,難道APCS實作考四級、五級沒有用嗎?" 其實還是有,後段國立或私立的資工系APCS組,可以靠實作四級以上,來提高錄取率,畢竟APCS組的名額少的可憐,實作三級不一定夠。 不過我們要思考時間報酬率的問題。就考生的成績分布,APCS實作三級佔20%,四級佔3%,五級佔1%。實作三級要能夠升到四級,是一個很大的門檻,有可能投注了很多時間,卻跨不過去。就算跨過去了,天花板也只能到國立後段。 反觀東華資工一般組,學測只採計數學跟英文兩科,多念一點書就有機會多一級分,比APCS實作四級的難度更低。甚至再多念一科自然,就可以挑戰中央、台大了。這種 每一分努力都有機會上更好大學 的時間投資,對非天選之人的正常學生來說,是更為合理的策略。 綜合來說,大部分高中生最好的策略就是我在

準高中生該怎麼安排暑假?

國中畢業是一個很微妙的階段,剛經過一場重大戰役,考上理想的高中很讓人興奮。但同時也有些緊張,上高中只是一個階段而已,三年之後怎麼考上好大學才是更重要的,於是許多準高中生就開始上高一先修班了。 等等...你知道學科考高分不再是進好校系的保證嗎? 經過這麼多年的教育改革,台灣的教育界逐漸有所共識,到108課綱定案,「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不再是烏托邦式的口號,而是確實納入大學招生制度裡了。 真的,如果你只會念書,在升大學這件事情上面,是吃虧的! 我在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這篇文章中有提到,目前大學的招生名額,最大宗的是 個人申請 ,佔了7成,而 個人申請 的制度第一階是比學測成績,到了第二階甄試,基本上就是比適性揚才。即使學測過了,仍然有7成的機率在甄試的時候被淘汰。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才是最有勝率的戰略 那麼我們來看,什麼是準高中生的最佳暑期計畫? 我自己是很不喜歡讓孩子重複學習的,所謂的高一先修班,其實就是把高一第一個月的課程先讀過,以漫長的三年來說,作用其實不大,反而先把胃口搞壞了。 所以我給孩子的暑假安排就是三個大方向。 運動,把體魄練好、眼睛養好。 學一些好玩、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學一些對學科有幫助,但不是重複學習的東西。 運動的部分我覺得爬山、騎腳踏車是最好的,接觸大自然能夠護眼、舒緩身心,最好是全家一起出動。練瑜珈、練氣功我也相當推崇,不但練身而且練心。Switch健身環(雖然現在大缺貨,哈!)也很不錯,雖然是關在冷氣房裡面玩,有動機每天鍛鍊就是滿分! 學好玩、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範圍就很廣了,像我女兒對美術有興趣,就去學素描。而奶奶以前是做衣服的,跟著奶奶學做衣服也是新鮮有趣,又能促進祖孫關係! 至於學科相關,不是重複學習的部分,說他是「加廣學習」也好,「多元學習」也好,反正就是有點苦又不會太苦啦! 我推薦以下三項。 學作文 考全民英檢 學程式 學作文是不錯的一件事,一般學生在學校,一個學期寫不到幾篇作文,趁著暑假學學作文,把寫作的量提高,透過老師指正,對寫作能力會有明顯提升,對長期的人生有正面影響,畢竟表達能力實在太有用了。當然對國文成績也有幫助,也不是重複學習。 考全民英檢也是必須的,國中畢業就應該有能力考過英檢初級,高中畢業之前考過英檢中級以上的話,個人申請第二階甄試會有幫助,透過這樣的階段性檢驗,磨練抗壓力跟英文力,當然長

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

前一篇文章提到,「 有公信力的前30%」 ,是學習歷程最主要的準備方向(請參閱 參加營隊很重要?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習歷程 )。除此之外,高中生們還有一個很大的困擾是,光是準備學科就沒有時間了,哪來的時間處理學習歷程? 既然沒有時間,那就一魚多吃吧! 有哪個方向,既可以強化學科,又是多數科系喜歡的領域呢? 有喔,就是 英文 跟 程式 ! 英文的學科重要性無庸置疑。而所有科系都喜歡錄取英文好的學生,這樣才有能力吸收國際上最新的知識,進而用英文做國際發表。 學習程式就是學習數學邏輯,尤其像APCS這樣的程式檢定,主軸就是考驗用程式解數學的能力。在目前網路及AI的時代,不只是電機資訊等科系,包括醫學、財金、法律、商管、藝術、設計、農業、物理、化學...等,所有科系都喜歡錄取程式能力好的學生,結合領域知識及程式能力來開發各種創新應用。 英文跟程式,絕對是學習歷程最有利、最通用的準備方向! 方向有了,那 目標 呢? 前面提到「有公信力的前30%」 , 所謂的有公信力,基本上就兩個方向, 比賽獲獎 跟 檢定考試 。而主辦單位自然是要有代表性的,譬如教育部辦的全國競賽最好,最低標準是校內競賽,而巷口補習班辦的就別提了。 量化來看,概略有3%的學生拿過校內獎項,但學校間的程度落差很大,譬如說建中程式比賽最後一名,可能比他校的第一名還厲害,其實可比性並不好。 全國性的競賽是最公允、可比性最高的項目,但其難度太高,概估只有0.1%的學生可拿到全國獎項,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太遙遠。 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檢定考試是最可行的目標 。 從統計數字來看,通過全民英檢的高中生,中級以上約50%,中高級以上約10%。若 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在二階甄試有明確優勢 。 APCS程式檢定也很明確,實作二級以上約50%,實作三級以上約20%,實作四級以上約4%。 APCS實作三級以上就有足夠的優勢 。 以上這兩項成績,都是以有考檢定的高中生為分母,只有實力較強的學生才會去考,這樣的比例優勢,即使去申請頂尖大學,都是很足夠的。 這邊有個重要的概念是,除非是在該領域有明顯的資優,不然我都不會鼓勵同學往0.1%努力,只要穩穩進30%就好。畢竟個人申請第一關還是學測,第二關才是甄試,「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才是比較聰明的戰略。0.1%是特殊選材的道路,大多數學生不適合。 最後來到結論,對高中生來說,以 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