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愷哥程式APCS班招生中!

  Q:愷哥APCS程式班的目標是什麼? 這門課會協助同學APCS考出好成績, 幫助你能申請上理想的大學 (尤其是國立資工、資管、電機相關科系) 讓同學開拓眼界,理解各種新科技與培養思考邏輯, 有能力在跟教授面試時侃侃而談,並用程式來解決人生中的難題 Q:所以,課程內容教什麼呢? 以Python為主。原因有二,1)Python是最簡潔易寫的語言,在APCS考試時答題最有效率。 2)用Python做Project相當佔優勢,現代最重要的應用包括網站、人工智慧等,Python都是最主流的語言。除了Python之外,也會用一點時間教學生"讀懂"C語言(不用會寫),因為APCS考觀念題需要,未來也有機會碰到。 配合APCS的考試範圍,會教授基本運算、資料型態、條件判斷、迴圈、陣列、函式、遞迴、佇列、堆疊、排序、搜尋等等內容,並搭配大量練習 講解人工智慧、區塊鍊、5G、VR、AR、駭客思維、創新創業...等最新的科技趨勢及思維模式等等,開拓同學科技視野 【閱讀完整內容】
最近的文章

學測後標待遇勝過頂標? 該選系還是選校?

銘傳資訊管理系路仁教授的好文 【 去中學當資訊科老師變容易,孩子適合走這條路嗎? 】 ,數據跟途徑都很清楚,很有選系參考價值。我擷取文中幾個重點: 資訊產業待遇大好,產生磁吸效應,中學資訊科老師大缺,除了台北市中心較競爭,台北市邊緣、新北市、桃園市的資訊教師缺很多,其它地區更不用說 讀銘傳資管系=>修教育學程=>拿到教師證=>當資訊科老師老師,整個過程競爭少、名額多。相較其它文組科系應徵老師擠破頭,慘淪流浪教師。 以公立高中資訊科老師為例,大學畢業月薪約四萬四,碩士是五萬二,年終固定1.5個月。 有些學生高中時念程式設計,覺得不是很強或不是很有興趣,但對接觸人有興趣,當資訊科老師每年教重複的內容(office或基本程式設計而已),壓力沒那麼大,而且當老師還有寒暑假可以去旅遊。 之前建中資訊代理教師招考,無人報名,連招了13次,勉強錄取大學畢業、無資訊專長、無經驗。高職電機/電子/資訊科教師需要本科專業,懸缺一大堆找不到人。原因應該不難想像,資訊業界的待遇太好,輕鬆穩定型的工作沒人要搶。 設想以輕鬆穩定公教員為目標,如果是文科畢業生擠破頭,錄取率不到5%,苦讀十年以上比比皆是。理工科雖然沒有文科競爭成那樣,但也比不上電資真的是有報就上,因為缺人而堆上去的各種加給,待遇也是最好。 愷哥之前就說,「頂大文組的待遇與私大電資相近」。銘傳資訊管理系屬於文組(頂多採計數B),學測後標就能考上。相較許多頂大文組的畢業生,還不一定找的到月薪3萬的工作。 頂標領不到3萬,後標領4.4萬。你要選系還是選校?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吃苦的複利效應,升學路上多努力一點很划算

 昨天一個學生向我報告,他特殊選才上了國立資工,替他高興,但也有些可惜。 這個孩子是中低收入戶,照例我都是全額免學費。如果照他的學科成績走個人申請,不太可能上的了國立資工,走特殊選才有這個結果,對他來講是不錯的。 可惜的是,這個孩子有機會上更好的大學。他的天份不錯,但是自我要求不夠,程式進度拖延。如果他再努力一點,進度不要拖延,有機會可以上到中字輩,這是差很多的,「四大四中兩科」在資訊業界有特殊待遇,企業是會主動去「搶」這些學生的,年收百萬是基本。 有點年紀後我領悟到一件事,每個人一生要受的苦都是一樣多的。現在把該受的苦逃避掉了,其實苦並沒有消失,只是以不同形態遞延出現。現在少受點讀書的苦,之後同學已經半退休了你還在加班,逃不掉。 雖然每個人一生受苦的總量相同,但享的福卻不相同。 吃苦就像存錢,早點吃苦就能轉換出更多複利回報 。12歲上國中開始存,跟22歲大學畢業才開始存,到中年的時候看存摺,回報會差很多。後者以為可以逃避吃苦,但其實不行,都只是遞延而已。而早點開始吃苦的人,也會早點結束吃苦,並不會吃虧。兩者吃苦(存錢)的總量一樣多,只是因為起始點不一樣,複利後的獲利卻差很多,很可惜。 回到這個孩子,他說打算一邊念大學,明年再申請一次特選。還有大二可以轉學考,大四可以考研究所,都有機會再往上爬。即使只是國立後段資工畢業,認真點也能夠年收百萬,對他也算是階級翻轉了,恭喜他。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窮人家孩子靠什麼翻身?「頂大人脈」不是你想的那樣!

前幾天談到六龜高中首個台大生,清寒學生上台大社會系,這個選擇對他未來就業不利。參閱 【窮人家的孩子該如何選科系?談六龜高中首位台大生】 。網路上有個觀點是,台大學生很多有錢人,去台大建立人脈,對未來很有幫助。 大錯特錯。 我講個故事。十年前我在交大資工念博士,研發了一門技術在該領域世界第一,得了許多獎,於是我毅然休學創業。創業遠比我想像中艱難,為了推展技術,我爭取跟上市公司主管簡報,人是聯絡到了,但沒有任何一家願意給我時間。後來,郭台銘董事長投資了我兩百萬美金,我的故事上到了商業週刊封面。各種邀約蜂擁而至,這些公司反過來邀請我,換成我沒辦法給他們時間了。 再講另一個故事,我的好友住南部,有天北上,我們共同的另一個好友是上市公司小開。小開當天有兄弟會聚會,於是邀請我們去一起吃飯唱歌。小開的兄弟會自然非同凡響,多認識一些有錢人,拓展人脈好像不錯。但隔天這個南部來的好友,罵罵咧咧的。因為當天他認識一個飯店小開,一聽說他是南部來的,就招呼住他們家的五星級飯店,說是房間非常好,會給他很好的折扣。他也不好意思拒絕,結果花了快一萬塊住一晚。 我在念大學的時候,不管是社團或通識課,外系的人一知道我是資工系,都想跟我認識,想以後找我修電腦。難道我就得整天修電腦來者不拒?抱歉我課業很忙,遇到正妹才有空。要利用我,至少得提供情緒價值吧! 「認識誰沒有用,重點要提供價值給對方」 以前我說過,交大校友在科學園區很好用,不認識的主管,一句「學長!」就瞬間變自己人了,這不是說校友關係有用嗎?其實不是。交大學長學弟間互相照顧,是因為彼此互利,知道交大理工電資是技術能力保證,而技術能力是稀有財,主管也想趕快拉攏學弟為己所用,重點還是在於價值而非校友。 如果台大校友開會計公司,是聘東吳會計系還是台大社會系? 如果台大校友開軟體公司,是聘淡江資工系還是台大社會系? 我的同學,有在上市公司當高階主管,有當頂大電資教授,有在矽谷FAANG上班,還有許多新創公司的老闆。我在電資領域累積的人脈,確實幫我不少忙,但重點不是「我認識他們」,重點是「他們認同我的專業價值」,彼此幫忙是互惠,沒有人有空來者不拒。 反過來看,若你同學想到你的時候,是找你一起跑社會運動,經濟許可當然可以,但是清寒學生呢? 在社會上走跳,要不就有資源,要不就有專業。所謂的「人脈」,對有錢人就是資源交換。清寒子弟選了冷門專業,家裡又沒資源,你要...

窮人家的孩子該如何選科系?談六龜高中首位台大生

六龜高中出現首位台大生,引起網路上很多討論,有少數人訕笑,而更多是批評訕笑的人。而我是替這個學生感到惋惜。 關鍵是,這個清寒學生上的是,台大社會系。 新聞上的說法是,這個學生因為自幼貧困受很多人幫助,所以選讀社會系希望幫助別人。 明顯邏輯錯誤。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是的,就是那個微軟創辦人,超級富豪比爾蓋茲。比爾蓋茲被評選為美國第二大的慈善家,僅次於另一個超級富豪,沃倫·巴菲特。這個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傳染疾病和減少貧困,已挽救全球數百萬人命。 要幫助別人,不需要讀社會系,讀任何系都可以,不讀大學也可以。要幫助別人,可以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但有更多的資源,就能幫助更多人。現實點說,家境清寒,要優先就讀能賺錢的科系。先幫助自己、家庭、跟下一代擺脫貧窮,同時也跟幫助別人一點都不衝突。 我不相信這孩子想讀社會系,但我相信他周邊的大人都鼓吹他選台大,這樣六龜高中就有人上台大了,大家都風光。選社會系這種冷門科系比較有機會上台大。 但是,我以前說過, 頂大文組的待遇與私大電資相近 ,我這邊講的文組待遇,還是包括法律、商管等高薪科系去平均出來的。 如果這孩子是文組腦讀不了電資,那文組裡面,待遇最高是法律。如果成績上不了法律系,那待遇第二高是資管。選資管這種熱門科系大概率上不了台大,但可以讓他階級翻轉。 有錢人可以選校不選系,圖一個校名風光,或者讀興趣讀人脈。窮人不行,對窮人家的孩子,大學就是職業訓練所。 很多學校老師為了榜單好看,會鼓吹學生:「先進台大再說! 之後可以轉系、輔系、雙主修啊!」,真的可行嗎?我在 【先進台大再說! 轉系、輔系、雙主修可行嗎?】 已經詳述過。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高中生探索哪些科系最有利?

個人申請已經成為高中生進入大學最重要的管道,大約7成的入學名額都來自於此,個人申請有個特色是,只能選六個志願校系,六個都沒中就是落榜。有人會說:「我就是興趣廣泛啊,不能選100個志願校系嗎?多元入學怎麼這麼不多元。」 有喔,可以在分科測驗填100個志願,不過一方面分科管道只佔約2成的入學名額,二方面個人申請先舉行,不幸沒有錄取的話還是可以考分科,一般的學生都不會放棄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這麼小氣的只開放六個志願,背後的原因是要倡導「適性發展」,如果學生早點確定興趣科系的話,再依照學測成績來做預估,六個志願不會太難填。 問題就在於,八成的高中生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科系是什麼? 沒有提早佈局而去走個人申請的話,非常吃虧。 在一階學測通過門檻的情況下,二階甄試還是有7成的機率會落榜。 舉例來說,一個高中生一直都把時間花在念學科,要填志願時,想想對多媒體還算感興趣,就填了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兩手空空的去參加甄試;另一個高中生,已經累積製作了數十則youtube影片,並有數千名訂閱者。顯然的,後者被錄取的機會高太多了。 可是如果真的不知道興趣在哪裡的話,該往哪個方向去探索呢? 我會推薦資訊工程 系、或 資訊管理系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資工、資管是一個相對好念的科系: 一般大學裡面,理學院學的東西比較抽象,通常是最多人念不下去、被退學的科系;電機系的三電一工也是一堵高牆。相較資訊系學的東西,通常有一定邏輯就能理解,比較不抽象而且應用性高。從另一個面向看,物理系念的東西,是在想辦法理解上帝的發明,而資訊系是在理解人類的發明,後者當然好懂很多。 資工 、資管 是最好找工作的科系: 資訊業界有相當多非本科系的人,由於他們的本科系畢業之後不易找工作,努力轉職成電腦工程師,可見電腦人才是供不應求的,資訊本科系畢業生當然更為吃香。電腦相關的工作很多而且很廣,從維護建置的MIS(資訊管理)、以溝通管理為主的PM(產品或專案經理)、專門寫程式的programmer、軟硬整合的Maker等等,資訊系畢業的人即使各人強弱項不同,都還是能在資訊產業找到適合的工作,是學有所用比例最高的科系。 一台電腦發大財:  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這些科技巨頭的創辦人有什麼共通的特色?他們都是資訊科系的中輟生,書唸到一半發現創業的機會就離開學校...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這個時代的升學方式,跟以前的聯考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只有拚學科一條路,滿分最多600分,所以分分計較,多寫幾張練習題,多得一分,就可以比別人上更好的志願。但現在升大學最主流的"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學測滿分最多60級分,同分者非常多,即使是過了第一階段的學測門檻,也有70%的機會在第二階段甄試被刷掉。也就是說 學科考高分不再是進好校系的保證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能進到理想中的校系,學生們該做什麼樣的策略布局呢?從大局來看,大學招生名額跟考試順序大約是這樣的 10%名額給繁星推薦、特殊選材 70%名額給個人申請 20%名額給分科測驗 如果以頂尖大學為目標,第一種方式,適合校排名維持在2%左右的高中生,或有超級才能的稀有學生,譬如能進入奧林匹亞選訓營。而第三種方式,由於招生的時程最晚,所以是前兩種都沒上的最後手段。而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會著重談名額最多的 個人申請 。 108課綱的精神在於"適性揚才",要是理組的學生一律比物理、化學,文組的同學一律比歷史、地理,就顯得呆版不符時代了。個人申請的作法就是,第一階段比學測門檻,第二階段再透過甄試,錄取真正適合該校系的人才。 舉例來說,交大資工113年的學測門檻是,(英文+自然)共26級分以及數學A14級分,取約300人通過第一階段,再從二階甄試淘汰當中約7成,最終錄取約100人。總成績裡面,一階學測佔40%,二階甄試的筆試佔10%、審查資料佔50%。審查資料在總成績裡佔比最大,而APCS是 簡章 中明確指定的加分項目。 各校系的甄試標準不一,但簡單來說,都是同一個思維     教授:"為什麼應該錄取你來讀我們科系?"     學生:"因為我對這個科系有興趣。"     教授:"既然你說有興趣,那你有什麼成果嗎?"     學生:"......" 是啊,每一個申請這個校系的學生都有興趣啊,為什麼要淘汰別人錄取你? 所以要考上好的大學,必須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探索出自己的興趣,並累積出成果。如果沒有特別的興趣的話, 我建議往資工、資管方面 準備,接下來我就以資訊相關科系為目標,規劃大戰略。簡單來說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學科還是優先的,畢竟一階學測門檻...

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其他的不好嗎?

愷哥常說, 「半年內考到APCS實作三級,把時間省下來拚學測」 ,對大部分有志電資相關科系的學生,是時間效益最好的作法。 問:「為什麼是APCS,其他電腦相關證照不行嗎?」 問:「為什麼愷哥都只談到實作題,那觀念題嗎?」 問:「為什麼是實作三級,四級不好嗎?二級不夠嗎?」 家長跟學生的疑惑很多,愷哥來一一解答。 問:「為什麼是APCS,其他譬如TQC、ITS、MTA...等等,都號稱是國際證照,不會更好嗎?」 是的,不會更好。國際證照百百種,但明列在各大學電資相關科系,招生簡章的,只有APCS。 因為任何機構都可以自己發證照,但難度不一、公信力不一,無法做比較。所以教育部主推APCS做為升大學的程式能力檢定,包括個人申請、APCS組、資安組、特殊選才等等,各種電資科系的招生簡章,都只有明列APCS,沒有其他什麼國際證照。少數招生簡章也有採計CPE,CPE是給大學生考的程式檢定,高中生考CPE不如專攻APCS,升學通用性更大。問:「那如果考過了APCS,再考個ITS會不會加分?」。沒有必要。譬如你考到全民英檢中級,再去考一個多益棕色證書,是多此一舉,程度是看證書的等級,不是看有幾張。如果要花那個時間,不如把APCS考得更高,或直接把時間省下來讀學測。 問:「為什麼愷哥都只談到實作題,那觀念題嗎?」 APCS觀念題也是要考的,所謂的觀念題就是選擇題,而實作題是上機寫程式。會寫程式的學生,自然會選擇題。愷哥的課程以教Python為主,但也會花一點點篇幅教同學C語法考觀念題,所以愷哥學生的觀念題都會比實作考出同級或高一級。大部分的時候為了簡化說法,愷哥只提到實作三級,背後是指APCS 4+3或3+3的意思。 問:「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四級不好嗎?二級不夠嗎?」 這是升學策略的問題。高中生時間有限,如果不是鎖定特殊選才,我都不會鼓勵放掉課業,花越多時間拚程式越好。實作三級是一個剛好的難度,愷哥的學生寒暑假跟著我學基礎班,學期中再每周3hr上完進階班,九成能在半年內考到實作三級。經常APCS放榜的時候學生問我:「老師,實作三級好像不難考到,這樣真的夠嗎?」,不是阿,你們覺得好考是因為我教的阿!(自誇)。這時候我會請學生,去環顧自己校內的同班同學有多少考到,通常都只有他自己一個。 從數據上來看,APCS一年考三次,每次約3000人報考,大部分人會考兩次以上,概估每學年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