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愷哥的經歷

愷哥在交通大學資訊科學所拿到碩士之後,開始了職業生涯。當時做的是資訊安全的工作,靠駭客攻防技術吃飯,也擁有CIS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rofessional)及CEH(Certified Ethical Hacker)兩張頂級證照,包括在宏碁、以及趨勢科技工作過。那個時期的代表作是,我作為主要的資安工程師之一,協助建置了國家級資安監控中心,對於台灣抵禦對岸的網路攻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我也在大學裡面兼課,教授Linux及資訊安全。

工作了大概六年,我對於職場的生態逐漸感到倦怠,人生就這樣了嗎?不斷地接收老闆的指令,拼命完成任務,持續無窮迴圈到退休?幾經思考,我決定回到交大攻讀博士。

在交大資工念博士的日子是蠻開心的,學一些最先進的技術,還到美國柏克萊大學做了幾個月的研究,感受世界頂尖學府的氛圍(相信我,美國人的技術沒比較厲害,他們最厲害的是讓技術發揮價值)。

博士念到第五年的時候,我用AI結合資訊安全的專業,做了一個"空中簽名"的App,一時興起拿去參賽。第一次比賽,冠軍;第二次比賽,還是冠軍;到了第三次比賽,看我前面橫掃的戰績,主辦單位直接不給我比了。後來,我把這個App上架,約一萬個人下載,使用者評價達4.5顆星。我開始思考:「如果一萬個人看到是4.5顆星,那一億個人看到會發生什麼事?」。

一個禮拜之後,我決定休學,拿著這個技術開始創業。

我做這個決定是很不典型的。在那個時候,我已經有兩個女兒,不多賺點錢養家,半工半讀博士就已經很不安分,竟然唸到一半就跑去創業?!
但我心裡想的是,人生少賺個一兩百萬,到你閉眼的那一刻根本沒差,但創業成功就完全不一樣了。就算創業失敗也無所謂,人生就像進到遊樂場一樣,你要一輩子坐旋轉木馬,還是每一種遊樂設施都給它玩一下?

創業不到一年,我獲得機會跟郭台銘董事長簡報,成功拿到200萬美金投資,估值達2000萬美金創下台灣新創圈種子輪募資的紀錄。關於這一段的故事,受到寇寇早餐的採訪,有興趣可以聽一下。

創業非常非常辛苦,但也很新鮮。我在台灣、新加坡、大陸、美國等地獲得AI、App、創新服務、創業等各式競賽獎項十餘座,獲美國、台灣專利。跟Apple、Google、Facebook、Intel、Samsung、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世界一流公司商談。也獲得機會跟郭台銘、李開復、馬化騰、簡立峰等極具影響力的大人物對談學習。這些難得的經歷,提供了我思考的養分,拉高了我的見識。

但是新技術要讓市場接受遠比想像中困難。我把空中簽名的技術往手機、IoT、VR/AR等不同領域發展,在VR/AR應用上的回饋是非常好的,但是整個產業還不成熟,包括Google、Apple、Intel等大廠都陸續收手。因此我把公司停掉,等待時機。關於在這一段經歷裡面,我收穫了許多商業思維以及人生領悟,可以參考訪談。

之後我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做擅長的教學工作,帶領學員們獲得AI競賽第一名,同時間也舉辦了台灣最大的AI定期聚會,成立AI Taiwan社群

有一天,我女兒拿著一張傳單跟我說:「把拔,這有個Scratch程式比賽,你覺得我要不要參加?」,我說:「你會寫Scratch程式嗎?」,她說:「會啊,學校有教」。於是我做為專案經理的角色,她做為程式員的角色,父女倆既快樂又激烈的做了一個小遊戲,幸運獲獎。

好像,我應該認真來教一下中學生程式。

我的人生過得異常豐富,有幸受了良好的教育,踏實的以電腦工程師的技術本位做了幾年,也有許多的教學經驗。創業當老闆的幾年裡面,我在策略研究、商務拓展、專案管理、演講表達等方面,深刻體認到世界運轉的規則。我遠比一般人更懂得,寫程式來改變人生,讓技術發揮價值

我決定認真來教一下中學生程式。同時,教一下人生。

熱門文章

讀資工系很吃天份? 我適合唸資工系嗎?

我常被同學問到:"資工系會這樣嗎?會那樣嗎?",其實這個問題很難簡要回答,因為頂大、國立、私立差別很大,同一校系的各人差別也很大。 舉例來說,網路上流傳一句話:"讀資工系很吃天份",我的學生也因此感到驚恐,明明已經APCS實作三級、高中生前1%會寫程式了,還怕自己天份不夠。 這句話來自於 一部youtube ,訪談了一個原先讀台大資工讀得很辛苦、後來重考台大牙醫的學生。ㄜ...她就念不下去,她當然說很吃天份。去訪談被物理系唸不下去的人,也肯定說物理系很吃天份。 念醫學要有背書的天份、念數學要有抽象思考的天份、念資工要有邏輯清楚的天份...每一種科系都要有天份,資工沒有特別吃天份。同時從另一個面向來看,你會害怕資工系會唸不下去,怎麼不害怕醫學系唸不下去?每年都有醫學系退學、或畢業之後考不到執照的案例阿,每一個科系都可能唸不下去啊! 若從數據來看,實務上有統計過,物理系跟數學系是最難唸的科系,這類偏理論、較抽象的科系,重修、延畢、退學的比率都是最高的。資工這一類,應用、實務型的科系,相對還是比較容易唸的。 那麼,一個學生,怎麼確認自己適合唸資工系呢? 就是高中學看看寫程式阿! 基本上台灣的高中,幾乎都有程式課程,但說實在的,很少學生在學校學得好的,大致上幾個原因 學生程度參差不齊: 不像數學課,大家國中學過什麼都是一樣的,考上同一高中的數學程度也差不多,銜接下去教就好。但程式在國中並沒有標準課程,老師很為難要從哪裡開始教、教多快、教多難。 學習態度與難度不匹配: 學程式跟學數學的難度類似,要高度專注,而且要做大量的練習題。但大部分校方跟學生,把程式課當成某種導論課,聽一聽懂個大概就好了,對於作業跟考試的要求都很寬鬆,這樣當然是學不會寫程式的。 師資上的匱乏: 電資產業的待遇很高,通常是校內教師的兩倍以上,本科系畢業生很少願意在校內當老師。高中資訊老師多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經過短期訓練後調任。 所以,高中生怎麼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唸資工? 最明確的方法就是去考APCS APCS是教育部辦的程式檢定,學生可以藉此評估自己的程式能力,在同儕間的什麼程度,而且APCS的成績,在申請資工系的時候,被列為正式的參採項目,甚至還有APCS組有額外的招生名額。 就比例上來說,每年約10萬高中生,其中約5000人有考過APCS,也就是約5%可當作認真要...

電機學的比較廣? 先選電機再看要不要轉資工?

我經常聽到同學說:「老師,聽說電機學的比較廣,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資工轉電機比較難,所以我先選電機,之後再看要不要轉資工,這樣如何呢?」。這樣的想法,對也不對。 去想一個簡單的事,大家都是一百多個學分畢業,如果電機系學的比較廣,那資工系在幹嘛? 但我們看實務上,確實一些電機系、甚至非理組的學生,後來也轉職成軟體工程師了。所以做軟體不需要特別讀資工系? 其實我們在業界看到,轉職過來的軟體工程師,通常做的是比較低階的工作,長期天花板也比較低。畢竟資工系花了四年在學軟體,其他人花半年學軟體,怎麼可能一樣。 資工系有一半以上是在學domain knowledge,譬如說計算機結構、作業系統、編譯器、網路系統、多媒體、資訊安全、人工智慧...等等。相較於轉職過來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可能專職寫網頁,就只會寫網頁了。資工系學的比較廣,並對軟體系統,從最底層到最表象,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可以處理特別盤根錯節的狀況。也可以從廣大的軟體領域裡面,挑選自己比較擅長的,念研究所或就業。長期發展明顯優於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 所以我會說, 電機跟資工,廣的部分不一樣 。 電機是硬體學的比較廣,並搭配一點軟體。 資工是軟體學的比較廣,並搭配一點硬體。 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嗎? 是,因為軟體比較能夠靠自學,學一小塊就能做一小塊工作。 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嗎? 不是,資工系四年學的東西,別系閒暇之餘就想讀通讀廣是不可能的,都是取一瓢飲而已。 但如果電機系念一念就是想轉軟體、資工系念一念就是想轉硬體,那怎麼辦呢?實務上這兩個科系的共通性還是很強的,國外很多頂尖大學甚至把這兩門學問當成一個科系稱為EEC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學生可多選修硬體課程,畢業就走EE,也可多選修軟體的課程走CS。國內除了少數大學有設立電資學士班類似國外的EECS系,大部分都還是把電機跟資工分開設系,但學生一樣可以多選修對方的課程。譬如電機系選修資工的主科,如作業系統、演算法等等;資工系選修電機系的主科,如電子學、電路學等等。並依個人狀況,選擇跨考研究所。實務上來說,資工系轉硬體相關的,比較多是做晶片設計(而非譬如控制、電力、電磁等);電機系轉軟體相關的,比較多是做網站(而非譬如多媒體、作業系統等)。 整體而言,並不需要把哪個科系比較容易轉,當成選系的考量。先搞...

電資教授數量影響有多大?四大院校哪所最強?考不到四大四中怎麼辦?

  有位 就讀台大電子所博班的作者,在 【 回應PTT"資工系大一新生求指點"一文 】 提出了非常詳盡的數據跟分析,談到電資領域升學及求職的狀況,我從其中挑出幾個重點,及我個人的補充 1)「以台大電機資訊學院為例,大學部一屆約300人,但碩班一屆高達860人」 也就是說,台大電資大學部就算通通直升碩士,還填不滿一半的缺額。 在層層遞補的效應下,電資領域的大學生,只要有正常念書,考研究所的時候,頂大(交清成)洗台大,中字(中央、中山、中興、中正)洗頂大,國立洗中字,其實是很容易的。 2)四大的電資教授量 台大電/資師資: 125 + 46 交大電/資師資: 197 + 123 清大電/資師資: 79 + 35 成大電/資師資: 105 + 42 可以看到交大遙遙領先,尤其資工方面更是一校輾壓其他三校總合。 我有時被學生問到:「老師,清大跟交大怎麼選?」。別的領域我不敢說,在交大電資領域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我作為交大資工校友,感受很明顯。教授量影響幾個點: 世界上最新的科技領域,馬上有教授開課: 譬如25年前Google剛紅的時候就教資料探勘、20年前教雲端科技、15年前教智慧手機、目前的AI更不用說。不只是課堂上聽聽課,在別人還沒ready的時候就有實作經驗,立馬變成最搶手的人才,機會自己找上門。以我自己為例,11年前修了一門「Android程式設計」,拿作業去贏了幾個全國冠軍,藉此創業拿到郭台銘董事長的200萬美金投資。 有影響力的教授多: 世界有影響力的頭銜如IEEE fellow、ACM fellow,交大就有好幾位。有影響力就有資源,譬如當年我念博班的時候,全國選十個學生送到國外頂尖大學學習資安。我的指導教授手上就有兩個名額,我跟他談一談之後,他就讓我去了Berkeley,沒有考試沒有特別要求。 校友及就業機會 教授是人家3倍,校友當然也是人家3倍。科技界遇到高階主管,交大的機率是最高的,一句"學長"就從陌生人變自己人。相對的校友捐款也多,設備齊全新穎。產學合作也多,實務上不是學生畢業後找工作,而是公司藉由產學的名義,跟教授及學生先混熟,不然搶不到人才。 以上都是我親身經歷,不是聽人家說。說實話能上台大電資還是去,但交大在差不多的質上面用量去輾壓,優勢還是很強。 3)大學上不了四大四中怎麼辦? 第一招就是我前面講的,洗研...

念文組出路好嗎? 有個系待遇不錯,知道就是賺到

看到最近網路上很多「念文組也很好」的文章,不禁歎氣。 嘆氣的不是文組不好,而是這些文章總是要說「文組也可以領高薪」,然後拿特例來當通例。 「文組做到頂尖也可以拿高薪」是正確的廢話,任何領域做到頂尖都可以拿高薪,問題是比例有多高,不然淡江中學音樂科畢業,每年也能賺幾十億啊,何必念大學。 「台積電也有文組職缺」是正確的廢話,台積電也有在聘警衛跟保潔啊,連文組都不必念。 數據告訴我們,普遍文組畢業難找工作,低薪。這是現況統計出來的結果,不是舉幾個特例就可以爭辯過去的。但我並非鼓勵所有人都去硬讀理組,不可能所有人腦袋結構都適合理組,強求只會更慘。 在文句上爭辯一點幫助都沒有,不如務實的給未來需要賺錢養家的文組傾向學生,未來出路的明確資訊。 根據"104薪資情報",文組薪資第一名是法律系,第二名是資管系。 法律系長期是文組第一志願,這大家都知道。 資訊管理系是長期被低估的科系 。網路上傳言「念資管系,技術比不上資工,管理比不上企管」,前一句無法反駁,但後一句是很有問題的。企管系畢業去哪裡找一個企業高薪聘你來管?眼前的統計數據,資管系的薪資就是排文組第二,人才市場上已經認同,資管系能替企業產生較高的價值。 而長期來說,隨著AI越來越發達,資管系的優勢會越來越突出,劣勢會越來越淡化。 在AI的輔助下,未來「稍懂技術」的資管生,能處理以前必須「很懂技術」才能解決的問題。 而「稍懂商業」的資管生,也能把資訊能力運用到商業場域,發掘需求,產生價值,獲取高薪。 目前還沒有很多人理解這個趨勢,資管系的錄取分數還不是被衝的很高,知道的人就佔便宜。 我之前寫的幾篇 【文理都有興趣?有個科系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 【什麼科系的出路廣?出路廣等於門檻低?】 ,都可以參考。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先進台大再說! 轉系、輔系、雙主修可行嗎?

之前我有學生想報台大社會系,我問他:「你不是想念資工嗎?為什麼是台大社會?」。他說:「台大社會我應該進的了。上了台大之後,再轉系、輔系到資工就好了」。我聽了之後嘆了一口氣,這是標準的為台大而台大,我說:「畢業之後找工作,你以為業界會看你是台大,但其實業界是看你社會系」,「看台大不看社會系的那些人,都是對你職涯沒幫助的人。可以在親戚朋友前面風光一下,後面就不關他們的事」,「轉系的成功率只有6%。而資工這種熱門的轉系標的,譬如資管、數學、機械等高相關科系的書卷獎搶著要轉進,社會系轉資工的成功機率有多高?若轉系失敗你的打算是什麼?」 很多學校老師為了榜單好看,會鼓吹學生:「先進台大再說! 之後可以轉系、輔系、雙主修啊!」。是這樣嗎? 基本的邏輯是,想念電資沒考到的學生一堆,所以大家都先進台大再轉系成功,所以電資科系的學生數量,到大二就暴增兩倍嗎? 再說輔系跟雙主修。想想看,別人讀一個系,你讀兩個系,還是你本來考不到的那個系,真的有辦法嗎? 看數據說話,根據 這份文件 ,台大轉系成功率約5成,看似很容易,但內藏玄機。從這篇報導可以看到, 近半台大生後悔讀原科系 ,但大多數因為成績不夠,連轉系申請都遞不出手,僅6%的人成功轉系。以最熱門的電機資工來看,根據台大的統計數據,雙主修有5%錄取率,而外系轉電資約25%錄取率,看起來不低,但因為在原系成績不夠高的,本來就不會申請轉電資當炮灰,敢申請轉電資的人,本來就是頂尖中的頂尖,可約略解讀為,前10%的前25%可成功轉電資,機率是非常低的。 "轉系"這回事,應當是志向不明者,上大學經探索後想要更改志向的備援方案 ,而不該當作是,"先上頂大,再轉系"的跳板規劃。如果想上就能上,一開始不就直接考上了,何必再賭一個轉系。 對於高中生來說,最重要是三年內要好好探索興趣,興趣確定了,就 應當選系不選校 。分數上不了頂大電資,但已經探索過,確認很適合念電資,那就填其他大學的電資。既然適合,到哪間學校都能念得開心愉快書卷獎, 後面可以轉學考、考研究所,最不濟還是留在這個產業,做自己擅長愉快的事 。電資普遍都是要讀研的,頂大電資碩士相對好考,一則真正強者都出國了,二則台大電資研究所的名額比大學部多兩倍,有層層遞補的效應,普遍都能往上爬。 如果還不確定自己的志向怎麼辦?有不少學生,是學測考完了,開始煩惱選系,才...

考好APCS就是進好大學的保證?

之前看到一個朋友在抱怨:"我辛苦培養我兒子學程式,考過頂大資工APCS組的門檻,結果還是被刷下來阿,考APCS到底有沒有用?!" 考APCS當然有用,但是你要知道怎麼用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APCS組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各大學的資工、資管系,大約會拿出總入學名額的5%,錄取程式能力強,但是學科差一點點的學生。而APCS檢定,就是學生程式能力的證明。 高中生的程式能力,大約可以分成幾個等級 資訊奧林匹亞國手,每年全國四人,這些人不需要考APCS,而是保送直接進到頂尖大學。 資訊奧林匹亞選訓選手,約30人以下,以及全國賽名列前茅者,兩者合計約40人,APCS可以考到實作五級分(滿分)、透過推薦、特殊選材或APCS組進到頂尖大學。 對於程式有興趣也學得不錯,APCS成績在實作三級分以上的高中生 APCS實作二級分以下的話,我跟國立大學資工系教授聊過,對入學的影響較小,在此不討論。 第一種人是老天爺賞飯吃啦,這要靠天份,沒辦法強求。 第二種其實也很靠天分啦,只是運氣差一點沒當到國手而已。這些人就把頂大資工的APCS組名額佔光了。 第三種的話,會考數學在A以上的學生,都有機會培養起來。 但是你要知道APCS成績的正確使用方法。 首先要知道,APCS組不是後門,而是窄門。 如果學科成績夠的話,想要上前段國立大學資工系,就盡量不要報APCS組,名額真的很少。後段國立大學甚至私立,APCS組競爭比較沒這麼誇張。但APCS成績最高勝率的用途,其實是在一般組的申請入學。 高中生們應該知道,目前大學入學名額最大宗的是申請入學,佔了七成。而申請入學的機制裡面,分成第一階段學測成績,跟第二階段甄試。第二階段甄試會淘汰掉七成左右的人。想想看,如果你辛苦念了三年的書,好不容易達到頂大學測的標準,但第二階段甄試卻有七成的機率被淘汰,是不是很可怕? 對大多數人來說,APCS的成績,就是讓你在第二階段甄試脫穎而出用的。 反過來說,你也可以想到,有志進頂尖校系的學生,都有準備考APCS,好把你幹掉。 所以我在「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提到,高中生最好的策略是「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尤其隨著程式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只是資工、資管,包括電機、工程、理科、甚至商管等科系,APCS的成績都可以在第二階段甄試大大加分,幫助你進入理想的校系。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

資工系畢業工作都很操?沒有輕鬆的工作嗎?來看看待遇等級

最近有個學生跟我說:「老師,我的志向是念資工,但是家長反對,認為資工畢業的工作太操了,不適合女生」。聽到這我臉上三條線,工作太操不適合女生?那男生不是人嗎? 好吧,關於資工系適不適合女生,我在 【讀資工系壓力很大? 女生不適合唸資訊系?】 已經講到,在這裡不贅述,這次來談談資工畢業操不操。 大多家長不是電資產業,訊息都是從新聞看到的,新聞當然專門灑狗血吸引眼球,講的都是特例不是通例,就如同新聞報導常有人彩券中獎千萬,但很奇怪,你去買都不會中。 所以資工畢業是不是 全部 都很操?當然不是啊。每個領域都會有從高薪到低薪的工作,如果低薪還很操,大家就不會搶著念電資了。 對於資工系的畢業生來說,理想的工作內容依序是 (1)外商: 如Google、Microsoft、Apple…           這類工作的錄取門檻最高,即使是頂大電資碩士也只有少數人能被錄取。薪水高,且有較好的work-life balance,大多情況都能正常上下班。大致上來說,十年資歷可預期年收200萬以上,至於能高到什麼程度,因個人能力職務,會有很大的差距,年收三四百萬非常普遍。 (2)半導體業上市公司: 如聯發科、聯詠、台積電…           這類的工作的錄取門檻也很高,多半是頂大電資碩士,薪水高但確實比較操。業界狀況通常是晚上八九點下班,工作時的密度很高,有時會忙到沒時間吃飯,但周末加班現在已經比較少。這也是新聞最喜歡寫「電資產業很操」的主要樣板。但相對的他們的年收也很高,大致上跟外商相近,但本土公司獎金制度通常勝過外商,遇到景氣好的狀況,領到上千萬的工程師不在少數。 (3)資訊業上市公司:如華碩、宏碁、鴻海…           這類公司數量相當多,領域也很廣,常見有手機、電腦、網路設備、系統整合、資安、遊戲…等等。大致上來說就是半導體業的打折版,工作壓力跟薪水都再低一些。但由於數量多、領域廣,各職缺還是有很大的變化性。十年資歷可預期年收約100~200萬。 (3)金融業上市公司:各大銀行、金控…           目前的金融業,坐櫃台的越來越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