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全部文章」標籤的文章

頂大資工APCS組/資安組很好上,APCS實作三級就有?

吳邦一教授統計的,114年度APCS組(或資安組),個人申請一階通過分數。 可以在 這個連結 下載到。 可以看到,相對於資工系的一般組,要求的分數低很多。譬如交大資工乙組過篩分數,(英+自)25、數A14。而交大資工資安組過篩分數,只要數A9、APCS實作三級。資安組不但不採英文自然,數A要求從14大降到9,而且實作三級難度不高,愷哥的學生大部分都有! But,最好是有這麼容易上交大資工! 交大資工乙組的篩選倍率是3,而交大資工資安組的篩選倍率是9。什麼意思?意思是資安組進到二階的人裡面,最終只會從9個裡面錄取1個,實作三級的人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四級的機會都不大! 所以愷哥常說,學APCS的主要目的: 第一階段是探索資訊領域的興趣 第二階段是考到APCS實作三級,搞定學習歷程,一般組的二階甄試有絕對優勢,幾乎是保證錄取 第三階段如果APCS實作分數比目標校系報名門檻高一級的話,可以報看看APCS組(或資安組) 第四階段如果程式能力明顯比學測強,報特殊選才 愷哥的學生上到進階班的話,九成都能達到第二階段。而第三四階段加總大概10%,那個部分是窄門,不要把它想成後門。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學習歷程不是作文比賽,家長代寫弊大於利

前陣子有個工程師炫耀他幫孩子代筆學習歷程,希望藉此協助其上國立商學院,以其家庭資源優勢洋洋得意,引發網路爭議。我們不從道德的觀點批判,單從利益的觀點來看,我會說,這個孩子不但沒有家庭優勢,而且是明顯的家庭劣勢。家長的素養侷限了孩子的發展。 第一個誤解,以為學習歷程對於上好大學的影響重大 ,完全錯誤。一階學測沒有過,根本沒機會去比二階甄試。學習歷程的部分就算拿到滿分,跟聯考制比起來也只能提昇全國總排名的三個志願,全台灣文組粗估1000個校系,差三個志願的影響極小。為什麼是三個志願,因為「篩選倍率」通常就是三倍,如果不懂背後的邏輯也沒關係,只要知道學習歷程對於志願的「提升」影響極小,但若做得非常差,志願又填得不好,確實有全部落榜的風險。 第二個誤解,以為學習歷程是作文比賽 ,完全錯誤。學習歷程是比成果,文組要有競爭力就去考英檢中高級,理組就考APCS等,各種有公信力的比賽或檢定。還有包括小論文比賽、高中生人才培育計畫、各種校賽、縣市賽等。愷哥常說「反思不重要,成果才重要」、「還沒下筆就已經決定勝負」。 學習歷程的文筆、排版根本不重要,只要清楚簡單的交代成果就好 ,參考 【學習歷程該怎麼寫?沒有成果只談興趣當然空泛】 。反而最忌諱排版花俏,一堆虛話,沒有任何實際成果。可以試想,一個教授看300份學習歷程,對於沒有成果的虛華文字有多厭惡。 第三個誤解,「孩子只要認真讀書,學測考高最重要」 。我看過很多孩子,不會做家事,不會通勤,沒有社交能力,稍有空就是低頭玩手機,拿掉手機之後,連自己找樂子都不會,更別說對未來有什麼志向,眼神空洞彷彿木頭人。這樣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校系,未來的發展都很有限。平心而論,理組的當木頭人還可以接受,畢竟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只是以後升主管職會比較困難。但是文組的木頭人...不用我多說,正常人都知道會有多慘吧。如果家長有正確觀念,教孩子寫學習歷程也不過是一天的事,我前面講了,只要清楚簡單的交代成果就好。幫孩子節省那一天去念書,對於學測的幫助微乎其微,遠不如透過此次的機會教育,教會孩子表達自己。 綜合以上來看,家長幫孩子"寫"學習歷程,明顯是弊大於利的。一則對於志願的提升幫助極小;二則學習歷程的重點在"成果",而家長不可能代替孩子考檢定;三則養出一個木頭人,長期發展不利。 經常有人說,學習歷程制"不公...

頂大新生後悔沒早學程式?高中生應提前一魚三吃

這個寒假有三個頂大的大一學生來找我學程式,一個交大電機系,一個成大機械系,一個台大財金系。 我有些意外,也並不意外。 意外的是,他們大一都有教,但學得不好。三個頂大不同類型的科系,不約而同的來找我補救。 不意外的是,大學尤其是頂大,不少教授上課很隨意,學生學不好很常見。尤其學程式這種事,很像小朋友學注音符號,如果沒有提早在幼稚園適應這種符號體系,上了小一才開始照學校進度學,老師通常稀哩呼嚕就教過去了,學習效果通常很慘。跟大部分人從小習慣的紙筆測驗不同,寫程式就像修燈泡,有亮就是滿分,沒亮就是零分,長篇大論描述原理沒有意義。學程式的符號體系、運算思維、嚴謹度要求,會需要時間適應。 我知道很多高中生,因為校內的程式課學的不太好,想要盡量逃避掉(參閱 【在高中學不好程式,不敢走資訊系?】 )。但還是要提醒學生,在這個時代,程式已經跟英文一樣是必備技能,只要是念理組,上大學都是必修程式設計。甚至文組的商管金融科系,未來要做數據分析、網路行銷、自動交易等等,都是要用到程式的。 既然上了大學還是逃不掉,為什麼不在高中的時候學好程式,考過APCS檢定,一方面探索性向,二方面搞定學習歷程,三方面有利二階甄試呢?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高三下才想要充實審查資料申請大學?兩手空空能怎麼辦?

有同學問我說,已經高三下要填志願了,想申請資工、資管相關科系,有沒有什麼緊急可以做的專案,可以充實審查資料。 還是強調我一再說的,申請資訊相關科系,最有效還是APCS,這是明白寫在招生簡章上的。公信力強、鑑別度高,只要考到APCS實作三級,基本上一階學測有過,二階甄試就會過。APCS在升高一的暑假就應該開始學,最晚高二寒假,再慢就來不及了。 如果都已經高三下要填志願了,才說要念資訊相關科系,兩手空空怎麼辦?有沒有可能立刻做一些東西跟教授展現誠意?好吧好吧,愷哥教你。 首先, 「反思不重要,成果才重要」 ,不要把心思放在作文比賽,教授審查了幾百篇的虛話,多看你一篇虛話只會嘆氣,不會錄取。 只剩幾個禮拜,要做出成果,我的建議是- 「自學用AI製作內容」,並把過程跟成果,寫成文章、影片、照片,放到社交平台上 。內容的質跟量就是你的成果,吸引到多少觀看也是成果,不但具有公信力,對於資管教授也展現了行銷管理能力。 AI生成內容難度不高,可以發揮的創意大,可能性大,也關聯到資訊領域的教授喜好。 譬如寫你學習某個topic 30天,一天一篇心得,放到blog。這方面可以搜尋「iThome鐵人賽」,是資訊界行之有年的做法。 譬如用AI生圖,產生某類特定主題的圖片,一天一張,放到Instagram。其實學習做這件事的過程,又連結到上一件事了 譬如用AI產生影片,針對某類特定主題做個十幾部,放到Youtube。一樣,學習做這件事的過程,連結到第一件事。 譬如用AI寫小說、畫漫畫...放到各種平台上,吸引流量跟討論。 做這些多有效?保證比編反思文還有效。 願意動手,有能力自學,有發揮創意,有吸引到觀看 ,能夠做到這個程度的學生已經夠稀有了,能贏你的人不多了。即使我已經提供了秘笈,絕大部分高三生,看到了也不會動手的。有動手就算做的再爛,也贏過90%的人了。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學測後標待遇勝過頂標? 該選系還是選校?

銘傳資訊管理系路仁教授的好文 【 去中學當資訊科老師變容易,孩子適合走這條路嗎? 】 ,數據跟途徑都很清楚,很有選系參考價值。我擷取文中幾個重點: 資訊產業待遇大好,產生磁吸效應,中學資訊科老師大缺,除了台北市中心較競爭,台北市邊緣、新北市、桃園市的資訊教師缺很多,其它地區更不用說 讀銘傳資管系=>修教育學程=>拿到教師證=>當資訊科老師老師,整個過程競爭少、名額多。相較其它文組科系應徵老師擠破頭,慘淪流浪教師。 以公立高中資訊科老師為例,大學畢業月薪約四萬四,碩士是五萬二,年終固定1.5個月。 有些學生高中時念程式設計,覺得不是很強或不是很有興趣,但對接觸人有興趣,當資訊科老師每年教重複的內容(office或基本程式設計而已),壓力沒那麼大,而且當老師還有寒暑假可以去旅遊。 之前建中資訊代理教師招考,無人報名,連招了13次,勉強錄取大學畢業、無資訊專長、無經驗。高職電機/電子/資訊科教師需要本科專業,懸缺一大堆找不到人。原因應該不難想像,資訊業界的待遇太好,輕鬆穩定型的工作沒人要搶。 設想以輕鬆穩定公教人員為目標,如果是文科畢業生擠破頭,錄取率不到5%,重考十年以上比比皆是。理工科雖然沒有文科競爭成那樣,但也比不上電資幾乎是有報就上,因為缺人而堆上去的各種加給,待遇也是最好。 愷哥之前就說,「頂大文組的待遇與私大電資相近」。銘傳資訊管理系屬於文組(頂多採計數B),學測後標就能考上。相較許多頂大文組的畢業生,找到月薪3萬的工作就不錯了。 頂標領3萬,後標領4.4萬。你要選系還是選校?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吃苦的複利效應,升學路上多努力一點很划算

昨天一個學生向我報告,他特殊選才上了國立資工,替他高興,但也有些可惜。 這個孩子是中低收入戶,照例我都是全額免學費。如果照他的學科成績走個人申請,不太可能上的了國立資工,走特殊選才有這個結果,對他來講是不錯的。 可惜的是,這個孩子有機會上更好的大學。他的天份不錯,但是自我要求不夠,程式進度拖延。如果他再努力一點,進度不要拖延,有機會可以上到中字輩,這是差很多的,「四大四中兩科」在資訊業界有特殊待遇,企業是會主動去「搶」這些學生的,年收百萬是基本。 有點年紀後我領悟到一件事,每個人一生要受的苦都是一樣多的。眼前把該受的苦逃避掉了,其實苦並沒有消失,只是以不同形態遞延出現。眼前少受點讀書的苦,之後同學已經半退休了你還在加班,逃不掉。 雖然每個人一生受苦的總量相同,但享的福卻不相同。 吃苦就像存錢,早點吃苦就能轉換出更多複利回報 。12歲上國中開始存,跟22歲大學畢業才開始存,到中年的時候看存摺,回報會差很多。後者以為可以逃避吃苦,但其實不行,都只是遞延而已。而 早點開始吃苦的人,也會早點結束吃苦 ,並不會吃虧。兩者吃苦(存錢)的總量一樣多,只是因為起始點不一樣,複利後的獲利卻差好幾倍,錯過很可惜。 回到這個孩子,他說打算一邊念大學,明年再申請一次特選。還有大二可以轉學考,大四可以考研究所,都有機會再往上爬。即使只是國立後段資工畢業,認真點也能夠年收百萬,對他也算是階級翻轉了,恭喜他。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窮人家孩子靠什麼翻身?「頂大人脈」不是你想的那樣!

前幾天談到六龜高中首個台大生,清寒學生上台大社會系,這個選擇對他未來就業不利。參閱 【窮人家的孩子該如何選科系?談六龜高中首位台大生】 。網路上有個觀點是,台大學生很多有錢人,去台大建立人脈,對未來很有幫助。 大錯特錯。 我講個故事。十年前我在交大資工念博士,研發了一門技術在該領域世界第一,得了許多獎,於是我毅然休學創業。創業遠比我想像中艱難,為了推展技術,我爭取跟上市公司主管簡報,人是聯絡到了,但沒有任何一家願意給我時間。後來,郭台銘董事長投資了我兩百萬美金,我的故事上到了商業週刊封面。各種邀約蜂擁而至,這些公司反過來邀請我,換成我沒辦法給他們時間了。 再講另一個故事,我的好友住南部,有天北上,我們共同的另一個好友是上市公司小開。小開當天有兄弟會聚會,於是邀請我們去一起吃飯唱歌。小開的兄弟會自然非同凡響,多認識一些有錢人,拓展人脈好像不錯。但隔天這個南部來的好友,罵罵咧咧的。因為當天他認識一個飯店小開,一聽說他是南部來的,就招呼住他們家的五星級飯店,說是房間非常好,會給他很好的折扣。他也不好意思拒絕,結果花了快一萬塊住一晚。 我在念大學的時候,不管是社團或通識課,外系的人一知道我是資工系,都想跟我認識,想以後找我修電腦。難道我就得整天修電腦來者不拒?抱歉我課業很忙,遇到正妹才有空。要利用我,至少得提供情緒價值吧! 「認識誰沒有用,重點要提供價值給對方」 以前我說過,交大校友在科學園區很好用,不認識的主管,一句「學長!」就瞬間變自己人了,這不是說校友關係有用嗎?其實不是。交大學長學弟間互相照顧,是因為彼此互利,知道交大理工電資是技術能力保證,而技術能力是稀有財,主管也想趕快拉攏學弟為己所用,重點還是在於價值而非校友。 如果台大校友開會計公司,是聘東吳會計系還是台大社會系? 如果台大校友開軟體公司,是聘淡江資工系還是台大社會系? 我的同學,有在上市公司當高階主管,有當頂大電資教授,有在矽谷FAANG上班,還有許多新創公司的老闆。我在電資領域累積的人脈,確實幫我不少忙,但重點不是「我認識他們」,重點是「他們認同我的專業價值」,彼此幫忙是互惠,沒有人有空來者不拒。 反過來看,若你同學想到你的時候,是找你一起跑社會運動,經濟許可當然可以,但是清寒學生呢? 在社會上走跳,要不就有資源,要不就有專業。所謂的「人脈」,對有錢人就是資源交換。清寒子弟選了冷門專業,家裡又沒資源,你要...

窮人家的孩子該如何選科系?談六龜高中首位台大生

六龜高中出現首位台大生,引起網路上很多討論,有少數人訕笑,而更多是批評訕笑的人。而我是替這個學生感到惋惜。 關鍵是,這個清寒學生上的是,台大社會系。 新聞上的說法是,這個學生因為自幼貧困受很多人幫助,所以選讀社會系希望幫助別人。 明顯邏輯錯誤。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是的,就是那個微軟創辦人,超級富豪比爾蓋茲。比爾蓋茲被評選為美國第二大的慈善家,僅次於另一個超級富豪,沃倫·巴菲特。這個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傳染疾病和減少貧困,已挽救全球數百萬人命。 要幫助別人,不需要讀社會系,讀任何系都可以,不讀大學也可以。要幫助別人,可以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但有更多的資源,就能幫助更多人。現實點說,家境清寒,要優先就讀能賺錢的科系。先幫助自己、家庭、跟下一代擺脫貧窮,同時也跟幫助別人一點都不衝突。 我不知道這孩子是否想讀社會系,但我相信他周邊的大人都鼓吹他選台大,這樣六龜高中就有人上台大了,大家都風光。選社會系這種冷門科系比較有機會上台大。 但是,我以前說過, 頂大文組的待遇與私大電資相近 ,我這邊講的文組待遇,還是包括法律、商管等高薪科系去平均出來的。 如果這孩子是文組腦讀不了電資,那文組裡面,待遇最高是法律。如果成績上不了法律系,那待遇第二高是資管。選資管這種熱門科系大概率上不了台大,但可以讓他階級翻轉。 有錢人可以選校不選系,圖一個校名風光,或者讀興趣讀人脈。窮人不行,對窮人家的孩子,大學就是職業訓練所。 很多學校老師為了榜單好看,會鼓吹學生:「先進台大再說! 之後可以轉系、輔系、雙主修啊!」,真的可行嗎?我在 【先進台大再說! 轉系、輔系、雙主修可行嗎?】 已經詳述過。 尤其是弱勢學生,一般接觸到的師長,都會引導學生「上台大翻轉人生」,完全錯誤! 弱勢生上台大幾乎都是冷門科系,畢業之後沒有可以變現的專業。弱勢生一定要「選系不選校」! 弱勢高中生往電資發展最有利 。醫牙雖然很好,但名額極少,弱勢生幾乎不可能上。弱勢高中生以電資為主要準備方向,從成績較好上頂大,到成績不好上私大都可以,從理組的電機資工,到文組的資管都可以。弱勢生若能上台大冷門系,要上國立後段電資也不是問題,後者沒有前者校名好聽,但是收入輕鬆翻倍! 電資正常念,未來的地板就是當公教人員,已經是許多頂大文組的天花板了 。參考 【資工系畢業工作都很操?沒有輕鬆的工作嗎?來看看待遇等級】 歡...

高中生探索哪些科系最有利?

個人申請已經成為高中生進入大學最重要的管道,大約7成的入學名額都來自於此,個人申請有個特色是,只能選六個志願校系,六個都沒中就是落榜。有人會說:「我就是興趣廣泛啊,不能選100個志願校系嗎?多元入學怎麼這麼不多元。」 有喔,可以在分科測驗填100個志願,不過一方面分科管道只佔約2成的入學名額,二方面個人申請先舉行,不幸沒有錄取的話還是可以考分科,一般的學生都不會放棄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這麼小氣的只開放六個志願,背後的原因是要倡導「適性發展」,如果學生早點確定興趣科系的話,再依照學測成績來做預估,六個志願不會太難填。 問題就在於,八成的高中生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科系是什麼? 沒有提早佈局而去走個人申請的話,非常吃虧。 在一階學測通過門檻的情況下,二階甄試還是有7成的機率會落榜。 舉例來說,一個高中生一直都把時間花在念學科,要填志願時,想想對多媒體還算感興趣,就填了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兩手空空的去參加甄試;另一個高中生,已經累積製作了數十則youtube影片,並有數千名訂閱者。顯然的,後者被錄取的機會高太多了。 可是如果真的不知道興趣在哪裡的話,該往哪個方向去探索呢? 我會推薦資訊工程 系、或 資訊管理系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資工、資管是一個相對好念的科系: 一般大學裡面,理學院學的東西比較抽象,通常是最多人念不下去、被退學的科系;電機系的三電一工也是一堵高牆。相較資訊系學的東西,通常有一定邏輯就能理解,比較不抽象而且應用性高。從另一個面向看,物理系念的東西,是在想辦法理解上帝的發明,而資訊系是在理解人類的發明,後者當然好懂很多。 資工 、資管 是最好找工作的科系: 資訊業界有相當多非本科系的人,由於他們的本科系畢業之後不易找工作,努力轉職成電腦工程師,可見電腦人才是供不應求的,資訊本科系畢業生當然更為吃香。電腦相關的工作很多而且很廣,從維護建置的MIS(資訊管理)、以溝通管理為主的PM(產品或專案經理)、專門寫程式的programmer、軟硬整合的Maker等等,資訊系畢業的人即使各人強弱項不同,都還是能在資訊產業找到適合的工作,是學有所用比例最高的科系。 一台電腦發大財:  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這些科技巨頭的創辦人有什麼共通的特色?他們都是資訊科系的中輟生,書唸到一半發現創業的機會就離開學校...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這個時代的升學方式,跟以前的聯考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只有拚學科一條路,滿分最多600分,所以分分計較,多寫幾張練習題,多得一分,就可以比別人上更好的志願。但現在升大學最主流的"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學測滿分最多60級分,同分者非常多,即使是過了第一階段的學測門檻,也有70%的機會在第二階段甄試被刷掉。也就是說 學科考高分不再是進好校系的保證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能進到理想中的校系,學生們該做什麼樣的策略布局呢?從大局來看,大學招生名額跟考試順序大約是這樣的 10%名額給繁星推薦、特殊選材 70%名額給個人申請 20%名額給分科測驗 如果以頂尖大學為目標,第一種方式,適合校排名維持在2%左右的高中生,或有超級才能的稀有學生,譬如能進入奧林匹亞選訓營。而第三種方式,由於招生的時程最晚,所以是前兩種都沒上的最後手段。而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會著重談名額最多的 個人申請 。 108課綱的精神在於"適性揚才",要是理組的學生一律比物理、化學,文組的同學一律比歷史、地理,就顯得呆版不符時代了。個人申請的作法就是,第一階段比學測門檻,第二階段再透過甄試,錄取真正適合該校系的人才。 舉例來說,交大資工113年的學測門檻是,(英文+自然)共26級分以及數學A14級分,取約300人通過第一階段,再從二階甄試淘汰當中約7成,最終錄取約100人。總成績裡面,一階學測佔40%,二階甄試的筆試佔10%、審查資料佔50%。審查資料在總成績裡佔比最大,而APCS是 簡章 中明確指定的加分項目。 各校系的甄試標準不一,但簡單來說,都是同一個思維     教授:"為什麼應該錄取你來讀我們科系?"     學生:"因為我對這個科系有興趣。"     教授:"既然你說有興趣,那你有什麼成果嗎?"     學生:"......" 是啊,每一個申請這個校系的學生都有興趣啊,為什麼要淘汰別人錄取你? 所以要考上好的大學,必須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探索出自己的興趣,並累積出成果。如果沒有特別的興趣的話, 我建議往資工、資管方面 準備,接下來我就以資訊相關科系為目標,規劃大戰略。簡單來說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學科還是優先的,畢竟一階學測門檻...

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其他的不好嗎?

愷哥常說, 「半年內考到APCS實作三級,把時間省下來拚學測」 ,對大部分有志電資相關科系的學生,是時間效益最好的作法。 問:「為什麼是APCS,其他電腦相關證照不行嗎?」 問:「為什麼愷哥都只談到實作題,那觀念題嗎?」 問:「為什麼是實作三級,四級不好嗎?二級不夠嗎?」 家長跟學生的疑惑很多,愷哥來一一解答。 問:「為什麼是APCS,其他譬如TQC、ITS、MTA...等等,都號稱是國際證照,不會更好嗎?」 是的,不會更好。國際證照百百種,但明列在各大學電資相關科系,招生簡章的,只有APCS。 因為任何機構都可以自己發證照,但難度不一、公信力不一,無法做比較。所以教育部主推APCS做為升大學的程式能力檢定,包括個人申請、APCS組、資安組、特殊選才等等,各種電資科系的招生簡章,都只有明列APCS,沒有其他什麼國際證照。少數招生簡章也有採計CPE,CPE是給大學生考的程式檢定,高中生考CPE不如專攻APCS,升學通用性更大。問:「那如果考過了APCS,再考個ITS會不會加分?」。沒有必要。譬如你考到全民英檢中級,再去考一個多益棕色證書,是多此一舉,程度是看證書的等級,不是看有幾張。如果要花那個時間,不如把APCS考得更高,或直接把時間省下來讀學測。 問:「為什麼愷哥都只談到實作題,那觀念題嗎?」 APCS觀念題也是要考的,所謂的觀念題就是選擇題,而實作題是上機寫程式。會寫程式的學生,自然會選擇題。愷哥的課程以教Python為主,但也會花一點點篇幅教同學C語法考觀念題,所以愷哥學生的觀念題都會比實作考出同級或高一級。大部分的時候為了簡化說法,愷哥只提到實作三級,背後是指APCS 4+3或3+3的意思。 問:「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四級不好嗎?二級不夠嗎?」 這是升學策略的問題。高中生時間有限,如果不是鎖定特殊選才,我都不會鼓勵放掉課業,花越多時間拚程式越好。實作三級是一個剛好的難度,愷哥的學生寒暑假跟著我學基礎班,學期中再每周3hr上完進階班,九成能在半年內考到實作三級。經常APCS放榜的時候學生問我:「老師,實作三級好像不難考到,這樣真的夠嗎?」,不是阿,你們覺得好考是因為我教的阿!(自誇)。這時候我會請學生,去環顧自己校內的同班同學有多少考到,通常都只有他自己一個。 從數據上來看,APCS一年考三次,每次約3000人報考,大部分人會考兩次以上,概估每學年約50...

為什麼我不教C++ ?學Python考APCS更有利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被家長問到:「老師有教C++嗎?」,「老師基礎班教Python,那進階班會教C++嗎?」,「學校教C++,這樣跟老師教Python會不會衝突?」,「孩子之前學過C++了,跟著老師重學Python,是不是浪費了?」 C++在程式語言界,具有經典的地位,有些人因此誤解為"學C++比較好"。其實不是這樣,C++被設計成接近電腦運作原理,而Python被設計成接近人類語言,後者學起來更快、成功率更高。統計上 每年約10萬高中學生,考到APCS實作三級僅約1% 。既然如此,初學選擇較難的C++,只是讓學生更容易陣亡。 愷哥設計教材時,目標是讓學生 「半年內考過APCS實作三級,把時間省下來拚學測」 。而目前上完愷哥進階班的同學,九成都可以考過APCS實作三級,每年也差不多有十名同學考上頂大電資。「節省學習時間、提高成功率」,是愷哥編撰整套教材的核心考量。所以我刻意選擇教Python,是為了讓學生盡快考過APCS,搞定學習歷程,然後想幹嘛去幹嘛。想做科展、想拚特殊選才、拚學測,都行。 一般人以為程式語言跟人類語言類似,學一種語言要背數千個詞彙,花個三年以上,整天在背單字。不是的,學一種程式語言大概只要熟悉數十個詞彙就夠了,程式是難在千變萬化的邏輯,而邏輯是跨語言共通的。也就是說,認真花半年學好Python,把邏輯打通後,要再上手其他語言,也只要花一周熟悉一下語法就可以了。多種程式語言間不是互相干擾,而是觸類旁通,先精熟一種就能很快學會另一種。甚至學生跟我說:「我以前學很久C++,有很多不懂的部分,但學完愷哥基礎班Python之後,很多C++卡住的地方都突然懂了」。 愷哥的學生在校內的C++課程都是輕鬆拿第一 。 我以學開車來舉例,Python就像自排車,C++就像手排車,前者只要會踩油門轉方向盤就好了,後者還需要理解離合器、排檔、扭力等機械運作。有人會說:「既然要學就學難的,比較懂底層原理,學會了也能駕馭簡單的」,這麼說其實是忽略了成功率跟時間成本。如果學習成功率在90%以上,直接學難的未嘗不可,但如果普遍成功率約在1%,還刻意學難的,是時間太多用不完,還是學失敗無所謂? 先學會簡單的自排,盡快上路解決問題,哪天打算開跑車再去學手排,這樣才是最有利的。 其實來找我的學生,幾乎都是之前有學過程式,但是學很淺或APCS檢定考不過,在這種情況下,...

讀資工系很吃天份? 我適合唸資工系嗎?

我常被同學問到:"資工系會這樣嗎?會那樣嗎?",其實這個問題很難簡要回答,因為頂大、國立、私立差別很大,同一校系的各人差別也很大。 舉例來說,網路上流傳一句話:"讀資工系很吃天份",我的學生也因此感到驚恐,明明已經APCS實作三級、高中生前1%會寫程式了,還怕自己天份不夠。 這句話來自於 一部youtube ,訪談了一個原先讀台大資工讀得很辛苦、後來重考台大牙醫的學生。ㄜ...她就念不下去,她當然說很吃天份。去訪談被物理系唸不下去的人,也肯定說物理系很吃天份。 念醫學要有背書的天份、念數學要有抽象思考的天份、念資工要有邏輯清楚的天份...每一種科系都要有天份,資工沒有特別吃天份。同時從另一個面向來看,你會害怕資工系會唸不下去,怎麼不害怕醫學系唸不下去?每年都有醫學系退學、或畢業之後考不到執照的案例阿,每一個科系都可能唸不下去啊! 若從數據來看,實務上有統計過,物理系跟數學系是最難唸的科系,這類偏理論、較抽象的科系,重修、延畢、退學的比率都是最高的。資工這一類,應用、實務型的科系,相對還是比較容易唸的。 那麼,一個學生,怎麼確認自己適合唸資工系呢? 就是高中學看看寫程式阿! 基本上台灣的高中,幾乎都有程式課程,但說實在的,很少學生在學校學得好的,大致上幾個原因 學生程度參差不齊: 不像數學課,大家國中學過什麼都是一樣的,考上同一高中的數學程度也差不多,銜接下去教就好。但程式在國中並沒有標準課程,老師很為難要從哪裡開始教、教多快、教多難。 學習態度與難度不匹配: 學程式跟學數學的難度類似,要高度專注,而且要做大量的練習題。但大部分校方跟學生,把程式課當成某種導論課,聽一聽懂個大概就好了,對於作業跟考試的要求都很寬鬆,這樣當然是學不會寫程式的。 師資上的匱乏: 電資產業的待遇很高,通常是校內教師的兩倍以上,本科系畢業生很少願意在校內當老師。高中資訊老師多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經過短期訓練後調任。 所以,高中生怎麼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唸資工? 最明確的方法就是去考APCS APCS是教育部辦的程式檢定,學生可以藉此評估自己的程式能力,在同儕間的什麼程度,而且APCS的成績,在申請資工系的時候,被列為正式的參採項目,甚至還有APCS組有額外的招生名額。 就比例上來說,每年約10萬高中生,其中約5000人有考過APCS,也就是約5%可當作認真要...

APCS 4+4上台大資工?搞清楚APCS的作用

最近家長問我APCS組的問題,我簡單解說一下考APCS的作用。 大多學生適用,把APCS成績拿來過「個人申請二階甄試」。也就是同學最煩惱的 學習歷程 ,如果APCS考到3+3,基本上電資相關科系的 「一般組二階甄試」 幾乎穩過。 個人申請電資APCS組,少部分同學適用。簡單來說APCS組(或資安組)就是APCS成績好的學生,學測分數低一點仍能進到二階。為什麼說少部分同學適用?因為APCS組名額極少(一個系約3名),要上頂大資工APCS組的話,APCS要考到5+5,這比學測頂標還難很多,大部分同學還是拚學測比較實際。很多人以為 APCS官網列表 就是錄取標準,以為APCS 4+4就可以錄取台大資工APCS組。錯了,那個是「報名門檻」,大致上頂大要APCS 5+5,中字輩4+4,後段國立3+3,比較有機會「錄取」APCS組。 再次強調,個人申請APCS組 不是後門是窄門 ,對絕大多數的學生來說,時間效益最高是考到APCS 3+3,學習歷程就搞定了,剩下的時間就專注學測,報一般組。上到愷哥進階班的學生,九成都在半年內考過APCS 3+3。 但其實,還是有一個後門,可以用學測前標考上頂標的校系,就是 北科電資學士班APCS超篩 。 家長又問:「老師,你說APCS考到3+3就夠了,確定嗎?我聽說台清交資工要4+4,官網也是這樣寫。」 是的,我確定。 再次強調,台清交資工要(APCS 4+4)是誤解,那是 「APCS組」「一階」「報名門檻」 ,4+4上不了,5+5才有機會錄取,(APCS 5+5)比學測頂標還難很多。 那為何我說APCS考到3+3對大部分高中生就夠了。我說的是 「一般組」「二階甄試」「錄取慣例」 ,當學生學測成績足以過一階,(APCS 3+3) 就足以過二階甄試。也就是APCS拿來當學習歷程,而不是走APCS組想要學測少考幾分。 對絕大多數的高中生來說, 盡快考到(APCS 3+3)即搞定學習歷程,把剩下時間拿來拚學測 ,是最有時間效益的。 只有少數程式能力明顯比學科成績好的學生,較適合拚APCS組或 特殊選才 。什麼叫程式能力比學科成績好?大致上可以說,如果學測考不到頂標,上不了中字輩資工,但可以靠(APCS 4+4)走特殊選才或APCS組上。而(APCS 4+4)並不容易,需要天份跟努力齊備。學科不太有天份跟努力,但程式方面卻有,這種學生比例很低。 歡迎加...

埋頭苦讀錯了嗎?策略比努力更重要

我前幾天經過台南,順道請我成大的學生們吃飯,聊了不少議題,有個議題我覺得特別有意思,跟大家分享。我問到學生們,對於未來有甚麼規劃,有個學生說:「未來想出國」。 我問:「為什麼想出國?」 學生答:「就想到處看看,增廣見聞」 愷哥也認為出國是好事。我在交大資工讀博士班的時期,曾在電腦科學最頂尖的UC Berkeley學習幾個月,也因為工作的關係,在矽谷跟Apple、Google、Facebook等公司有很多洽商工作經驗。美國的薪水約為台灣三倍,但消費也是三倍,生活環境(治安、醫療...)不如台灣,我個人並不會想要移民美國,但到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地方待一陣子,確實可以開拓視野,對人生很有幫助。 說回這個學生想出國的原因是增長見識,但對於怎麼出國,並沒有太大的概念。跟大多數學生一樣,想的都是「先把在校成績考好再說」。這個大方向看似沒有錯,但是其實大有問題。 所謂沒有錯,是說在校成績好,申請國外大學研究所、獎學金等等,"好像"比較有機會贏人家。或不是到國外念書而是找工作,公司也有可能看成績...吧? 但真的有去查清楚,哪些大學可以當目標,對方要什麼條件,競爭對手是誰嗎? 據我所知,台大電資學生出國的比例大約50%,交大電資約10%,其它大學的數量就很零星了。這可概估為,國內大學畢業生申請國外研究所的成功率。那我這個成大資工的學生,真的可以靠埋首苦讀,拿個自己系上的書卷獎,就實現出國夢嗎? 我知道一般的學生及家長會說:「認真念書說不定有機會阿,不認真不就更沒機會了嗎?」,但愷哥要說,不是不應該認真,但習慣性的認定「先考試考好再說」,很可能努力錯方向。 首先要想清楚出國的目的。想清楚,很重要。 「上Standford、Berkeley、MIT等名校研究所,未來進Google工作」跟「出國增廣見聞」,同樣是出國,但操作起來大不相同。如果是前者,我可能會建議學生轉學考台大資工,或者重考。如果是後者,相對有很多方法,難度也降低很多。 舉例來說,我有朋友在國外做AI相關工作,年收10萬美金以上,但不是一般人熟知的美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地,而是在阿布達比。中東國家很有錢,而且他們擔心數十年後石油業走下坡,所以他們很願意花大錢發展科技業,用高薪從世界各國挖人過來。 對於PR99的人才來說,只鎖定美國等先進國家,不考慮中東國家,是很合理。但若身為PR95,先到阿布達比領高...

最頂尖的知識都在網路上了,還需要念大學嗎?

我最近剛好遇到兩件事,都是跟台大有關,也都跟創業有關。一則是台大「創新創業實踐」課程,請我去講了一堂課,二則是我一個學生念了台大資工一年後,目前休學中(更準確的說是「探索學習計畫」),來找我吃飯,請教我是否應該繼續念大學。 之所以台大會找我去講課,是因為我以讀博士班研發的技術,創辦新創公司,獲得郭台銘董事長投資200萬美金,在創業方面有些經驗與影響力。關於愷哥這方面的經歷,可以 參考一下這裡 。 我這個台大資工的學生,之所以猶豫是否要把大學念完,主要是: 1)他從高中就覺得,跟著學校的進度是沒有效率的,他都是照自己的進度,上課沒有在管老師,而確實他的成績也好到可以考上台大資工。上了大學之後,還是覺得老師的進度沒有效率,或者選不到自己想上的課。 2)他自己在網路上學習Harvard的課程,品質比台大好很多。包括MIT、Stanford等名校,都有非常多高品質的課程。 綜合以上,他很懷疑自己是否有必要把大學念完。到這邊我問他:「你覺得念大學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他想了一下告訴我:「應該是"學習"跟"人脈"」。但偏偏台大的課程不能讓他滿意,造成他的學習效率不夠好。 再來我問他:「你期待你30歲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他說:「希望能自己創業成功,財富自由,對人類有貢獻」。 綜合以上兩點,他念完大學會比較有利。 他在思維上犯了一個謬誤, 「把學習看得太重要」 ,尤其在頂大電資這個層級的學生,學習本身不是困難。最重要且最困難的是「找到目標」,學習只是達到目標的手段之一,學習本身並不是目標。或者從另一個面向來說,學習只是自我提升,對於別人是沒有價值的,沒有人會因為你考試100分,而感受到你的貢獻。 現實的說, 念大學不是為了更有效率的學習 ,而是為了取得一個credit,讓你以後不管求職、創業、甚至只是交朋友,都可以讓別人快速評估你的程度,給你特別好的機會。 確實credit也未必要一定要是學歷。但網路上有一句話是「能力比學歷更重要」,讓很多人誤以為學歷不重要,自學了一些東西之後,自我認定能力很好,這也不對。注意,我強調的是「credit」不是「能力」,所謂的credit,是 外部認同你的能力,讓你得到的一些「成果證明」 。譬如說你可以全國大賽得獎、可以寫出App有上萬人下載、可以做專案在github有上千個star。對這個學生來說,除非他有...

學習歷程該怎麼寫?沒有成果只談興趣當然空泛

之前幫高三學生看了一份學習歷程自述,看到很多典型的方向錯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一般學生都會寫「反思、就讀動機、未來規劃」這幾個章節。網路上都會說「反思很重要」。很多學生都說寫這些東西很虛,不知道寫什麼。愷哥常強調 「重點是成果不是反思」 ,我的學生大多考到APCS實作三級以上,可以往這幾個方向寫。 反思 就寫,從零開始學程式,到考到APCS實作三級中間的困難、突破與成長。 就讀動機 就寫,考到APCS實作三級之後,雖然程式能力已經贏過99%的高中生,但資工不是只有寫程式,還有很多領域知識包括資安、遊戲、手機、網路、系統、IC設計、AI等等,希望有機會廣泛的學習,繼續從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去專注做出貢獻。 未來規劃 就寫,譬如目前對遊戲最感興趣,希望持續精進已有的APCS實作三級能力,加上在系上學到領域知識,大四畢業前能開發一款遊戲app並上架。 接下來解析一下為什麼這麼寫。 首先,大部分高中生寫得很虛,因為 沒有成果只談興趣當然空泛 。若是有成果(APCS成績),就可以 環繞成果去闡述每一個章節 ,自然就會飽滿。 再來,一個教授看學習歷程,大概只花1min。所以我在每個章節都強調「APCS實作三級」,就是為了保證教授不會漏看。 一定要不斷提醒教授:「眼前我的程式能力就是贏過99%高中生,不錄取我是要錄取誰?」 我也經常被問到:「老師,那參加營隊有沒有用?」。還是回到我剛講的「成果」,參加營隊是成果嗎?不是,他是一個「過程」,有繳錢就有的過程。所謂的成果是「贏過絕大部份人」,如果你參加完營隊,後續APCS考到實作三級就有用,如果考不到,不就表示你學得不好嗎?如果只是告訴教授「我有學過程式」,那全台灣高中生都有學過程式阿,難道能夠全部錄取? 只要有APCS 實作三級以上的學生,完全不用焦慮學習歷程怎麼寫。成果條列清楚,「反思、就讀動機、未來規劃」都只是交差過場,沒有寫的不夠好的問題。學習歷程不是作文比賽,而是成果展示, 只有成果不夠好,沒有作文不夠好 。實務上,從來不是比誰學習歷程「寫」的好,而是在下筆寫之前,就已經分出勝負了。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選文組為繁星?文理均衡的高中生該如何選組

前陣子有學生升高二,問我選組的問題。他文理的成績都不錯,但校排方面是文組比較高,他考慮選文組,是因為"繁星"可以上到比較好的學校。 我給他一個關鍵訊息是 「頂大文組畢業後的待遇,概估與前段私立電資相近」 。 如果家裡沒有太大經濟壓力、對文組的興趣比較高,那選文組沒有問題。 如果未來待遇是重要的,文理皆可的話,那電資會是較好的選擇。 之前我提過,理組的分數排行依序是「電資」=>「工學院」=>「理學院」。 其實長期來說, 中字輩電資的待遇是領先頂大工學院的 。 但因為老一輩有「能夠唸台大為何要選別的」的想法,以及高中校方希望榜單好看,所以許多學生選填志願的策略是「從較高分的大學,選一個可以接受(較低分)的系」。在相近的分數下,電資跟工學院的志願差,過往大概差三個大學,譬如台大工學院的分數與成大電資相近。但今年則遠遠不止了,如 這裡所述 ,中正電機甲組,分數已經追上台大土木系。 真要說這個趨勢,其實是黃仁勳帶來的媒體效應,讓理工科的學生從「半選系半選校」,變成「選系不選校」。而這樣的趨勢出現之後,就不太容易反轉了。因為待遇上的差距就擺在那,心理關卡一突破,就回不去了。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電資教授數量影響有多大?四大院校哪所最強?考不到四大四中怎麼辦?

  有位 就讀台大電子所博班的作者,在 【 回應PTT"資工系大一新生求指點"一文 】 提出了非常詳盡的數據跟分析,談到電資領域升學及求職的狀況,我從其中挑出幾個重點,及我個人的補充 1)「以台大電機資訊學院為例,大學部一屆約300人,但碩班一屆高達860人」 也就是說,台大電資大學部就算通通直升碩士,還填不滿一半的缺額。 在層層遞補的效應下,電資領域的大學生,只要有正常念書,考研究所的時候,頂大(交清成)洗台大,中字(中央、中山、中興、中正)洗頂大,國立洗中字,其實是很容易的。 2)四大的電資教授量 台大電/資師資: 125 + 46 交大電/資師資: 197 + 123 清大電/資師資: 79 + 35 成大電/資師資: 105 + 42 可以看到交大遙遙領先,尤其資工方面更是一校輾壓其他三校總合。 我有時被學生問到:「老師,清大跟交大怎麼選?」。別的領域我不敢說,在交大電資領域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我作為交大資工校友,感受很明顯。教授量影響幾個點: 世界上最新的科技領域,馬上有教授開課: 譬如25年前Google剛紅的時候就教資料探勘、20年前教雲端科技、15年前教智慧手機、目前的AI更不用說。不只是課堂上聽聽課,在別人還沒ready的時候就有實作經驗,立馬變成最搶手的人才,機會自己找上門。以我自己為例,11年前修了一門「Android程式設計」,拿作業去贏了幾個全國冠軍,藉此創業拿到郭台銘董事長的200萬美金投資。 有影響力的教授多: 世界有影響力的頭銜如IEEE fellow、ACM fellow,交大就有好幾位。有影響力就有資源,譬如當年我念博班的時候,全國選十個學生送到國外頂尖大學學習資安。我的指導教授手上就有兩個名額,我跟他談一談之後,他就讓我去了Berkeley,沒有考試沒有特別要求。 校友及就業機會 教授是人家3倍,校友當然也是人家3倍。科技界遇到高階主管,交大的機率是最高的,一句"學長"就從陌生人變自己人。相對的校友捐款也多,設備齊全新穎。產學合作也多,實務上不是學生畢業後找工作,而是公司藉由產學的名義,跟教授及學生先混熟,不然搶不到人才。 以上都是我親身經歷,不是聽人家說。說實話能上台大電資還是去,但交大在差不多的質上面用量去輾壓,優勢還是很強。 3)大學上不了四大四中怎麼辦? 第一招就是我前面講的,洗研...

個人申請有備取就穩上! 這間大學很特別

這幾天成大歷史系個申招生掛零。教育性社團很熱鬧,一下子講什麼AI影響,然後扯到文組無用論,再有人扯到國外精英都念歷史,等等...。 都是胡扯。 理由很簡單,成大的排名,在個申這個制度上,在招生上很不利。即使是成大資工,也是備選全上之餘,還有缺額沒有滿招。理組且跟AI高度相關的成大資工,也沒有滿招。 有用心去理解個申制度的人,掰掰手指就可以算出來。個申可以填六個志願,篩選倍率通常為錄取人數的3倍(概略視為正備取的總數)。個申能夠上台大的學生,也會一路交清成填下來,做個保險。而成大正備取的學生,大多數都已經被台清交錄取了,剩下的人是填不滿成大的招生名額的。 成大位於頂大之末的排名,作為頂尖學生的備胎,招生結果就是這麼尷尬。但再往後的學校反而不會有這麼嚴重的缺額,譬如說中正好了,不會大部分錄取生都同時錄取更前面的學校。比較概略的說,因為一般學生填志願是2個夢幻、2個務實、2個保險,明顯over qualify的學生不會填中正,因此被中正錄取的學生,不會有這麼大比例上到更好的大學。 在個申放榜前就有家長一直很擔心的問我,孩子成大資工備取會不會上。放心,成大資工只要有備取就一定會上,多年來都是這樣。 只要一階學測有過,APCS有考到實作三級,一定至少備取,也就等於錄取。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