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升學方式,跟以前的聯考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只有拚學科一條路,滿分最多600分,所以分分計較,多寫幾張練習題,多得一分,就可以比別人上更好的志願。但現在升大學最主流的"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學測滿分最多60級分,同分者非常多,即使是過了第一階段的學測門檻,也有70%的機會在第二階段甄試被刷掉。也就是說
學生:"因為我對這個科系有興趣。"
教授:"既然你說有興趣,那你有什麼成果嗎?"
學生:"......"
另外一個特別的優勢是,許多資工系、資管系、電機系都有設立APCS組,只要通過APCS程式檢定的門檻,學測級分比普通組來的低也能被錄取。
所以學程式的好處是
學科考高分不再是進好校系的保證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能進到理想中的校系,學生們該做什麼樣的策略布局呢?從大局來看,大學招生名額跟考試順序大約是這樣的- 10%名額給繁星推薦、特殊選材
- 70%名額給個人申請
- 20%名額給分科測驗
如果以頂尖大學為目標,第一種方式,適合校排名維持在2%左右的高中生,或有超級才能的稀有學生,譬如能進入奧林匹亞選訓營。而第三種方式,由於招生的時程最晚,所以是前兩種都沒上的最後手段。而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會著重談名額最多的個人申請。
108課綱的精神在於"適性揚才",要是理組的學生一律比物理、化學,文組的同學一律比歷史、地理,就顯得呆版不符時代了。個人申請的作法就是,第一階段比學測門檻,第二階段再透過甄試,錄取真正適合該校系的人才。
舉例來說,交大資工113年的學測門檻是,(英文+自然)共26級分以及數學A14級分,取約300人通過第一階段,再從二階甄試淘汰當中約7成,最終錄取約100人。總成績裡面,一階學測佔40%,二階甄試的筆試佔10%、審查資料佔50%。審查資料在總成績裡佔比最大,而APCS是簡章中明確指定的加分項目。
各校系的甄試標準不一,但簡單來說,都是同一個思維
教授:"為什麼應該錄取你來讀我們科系?"學生:"因為我對這個科系有興趣。"
教授:"既然你說有興趣,那你有什麼成果嗎?"
學生:"......"
是啊,每一個申請這個校系的學生都有興趣啊,為什麼要淘汰別人錄取你?
所以要考上好的大學,必須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探索出自己的興趣,並累積出成果。如果沒有特別的興趣的話,我建議往資工、資管方面準備,接下來我就以資訊相關科系為目標,規劃大戰略。簡單來說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學科還是優先的,畢竟一階學測門檻過不了,也沒資格去二階甄試。而兩分興趣專長,就是學習寫程式,讓你在甄試中成為勝利的那30%。
這樣的分配還有一個好處,正常人都沒辦法100%當個書呆子,總是要做點休閒育樂或轉換情緒,與其看電視或玩手機,寫程式是一個剛剛好的轉換,同時還能強化數理邏輯。
- 探索自己在資訊方面的興趣跟天份
- 考過APCS程式檢定門檻,作為二階甄試的審查資料
- 可以報名APCS組,以低一些的學測分數進到相同科系
那時程的安排呢?
最適合學程式的時間點,是升高一的暑假,這個時間點還沒有學科壓力,是最理想的時機。最晚是在高二的寒假,因為APCS每年一、六、十月各考一次,高二寒假的時候學程式,還能趕上六月的時候考,然後升高三的暑假,就能安心拚學測,不用再煩惱學習歷程。
最適合學程式的時間點,是升高一的暑假,這個時間點還沒有學科壓力,是最理想的時機。最晚是在高二的寒假,因為APCS每年一、六、十月各考一次,高二寒假的時候學程式,還能趕上六月的時候考,然後升高三的暑假,就能安心拚學測,不用再煩惱學習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