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申請已經成為高中生進入大學最重要的管道,大約7成的入學名額都來自於此,個人申請有個特色是,只能選六個志願校系,六個都沒中就是落榜。有人會說:「我就是興趣廣泛啊,不能選100個志願校系嗎?多元入學怎麼這麼不多元。」
有喔,可以在分科測驗填100個志願,不過一方面分科管道只佔約2成的入學名額,二方面個人申請先舉行,不幸沒有錄取的話還是可以考分科,一般的學生都不會放棄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這麼小氣的只開放六個志願,背後的原因是要倡導「適性發展」,如果學生早點確定興趣科系的話,再依照學測成績來做預估,六個志願不會太難填。
沒有提早佈局而去走個人申請的話,非常吃虧。在一階學測通過門檻的情況下,二階甄試還是有7成的機率會落榜。舉例來說,一個高中生一直都把時間花在念學科,要填志願時,想想對多媒體還算感興趣,就填了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兩手空空的去參加甄試;另一個高中生,已經累積製作了數十則youtube影片,並有數千名訂閱者。顯然的,後者被錄取的機會高太多了。
可是如果真的不知道興趣在哪裡的話,該往哪個方向去探索呢?
當決定探索資工、資管系時,提早布局的目標就會變得清楚。如同我在【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其他的不好嗎?】一文所提到,把APCS程式檢定考好,屆時個人申請入學的時候,就會相當具有優勢。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如果你不知道興趣在哪裡,可以探索看看資訊相關科系。但我不建議已經有其他興趣、或探索過不適合的學生,為了未來的工作機會而硬選資工、資管系。猴子就應該去爬樹、魚就應該在水裡游,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能做得好,做得好就一定有飯吃的,不用擔心。
有喔,可以在分科測驗填100個志願,不過一方面分科管道只佔約2成的入學名額,二方面個人申請先舉行,不幸沒有錄取的話還是可以考分科,一般的學生都不會放棄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這麼小氣的只開放六個志願,背後的原因是要倡導「適性發展」,如果學生早點確定興趣科系的話,再依照學測成績來做預估,六個志願不會太難填。
問題就在於,八成的高中生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科系是什麼?
沒有提早佈局而去走個人申請的話,非常吃虧。在一階學測通過門檻的情況下,二階甄試還是有7成的機率會落榜。舉例來說,一個高中生一直都把時間花在念學科,要填志願時,想想對多媒體還算感興趣,就填了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兩手空空的去參加甄試;另一個高中生,已經累積製作了數十則youtube影片,並有數千名訂閱者。顯然的,後者被錄取的機會高太多了。
可是如果真的不知道興趣在哪裡的話,該往哪個方向去探索呢?
我會推薦資訊工程系、或資訊管理系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資工、資管是一個相對好念的科系: 一般大學裡面,理學院學的東西比較抽象,通常是最多人念不下去、被退學的科系;電機系的三電一工也是一堵高牆。相較資訊系學的東西,通常有一定邏輯就能理解,比較不抽象而且應用性高。從另一個面向看,物理系念的東西,是在想辦法理解上帝的發明,而資訊系是在理解人類的發明,後者當然好懂很多。
- 資工、資管是最好找工作的科系: 資訊業界有相當多非本科系的人,由於他們的本科系畢業之後不易找工作,努力轉職成電腦工程師,可見電腦人才是供不應求的,資訊本科系畢業生當然更為吃香。電腦相關的工作很多而且很廣,從維護建置的MIS(資訊管理)、以溝通管理為主的PM(產品或專案經理)、專門寫程式的programmer、軟硬整合的Maker等等,資訊系畢業的人即使各人強弱項不同,都還是能在資訊產業找到適合的工作,是學有所用比例最高的科系。
- 一台電腦發大財: 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這些科技巨頭的創辦人有什麼共通的特色?他們都是資訊科系的中輟生,書唸到一半發現創業的機會就離開學校了。寫軟體有個特色,只需要一台電腦、一個人就能改變世界。
- 文組理組皆適用: 不管是哪種性向的學生都可以選擇資訊相關科系。理組的學生可以選擇資工系,而文組的學生可以選擇資管系。關於資工與資管的差別,可以參考【文理都有興趣?有個科系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 跨領域通用性:我在【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有提到,程式跟英文是學習歷程最通用的準備方向,當今天為了準備資訊科系而學習程式、取得APCS程式檢定成績,即使最後不申請資訊系,申請其他的科系也很吃香。
當決定探索資工、資管系時,提早布局的目標就會變得清楚。如同我在【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其他的不好嗎?】一文所提到,把APCS程式檢定考好,屆時個人申請入學的時候,就會相當具有優勢。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如果你不知道興趣在哪裡,可以探索看看資訊相關科系。但我不建議已經有其他興趣、或探索過不適合的學生,為了未來的工作機會而硬選資工、資管系。猴子就應該去爬樹、魚就應該在水裡游,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才能做得好,做得好就一定有飯吃的,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