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工程師炫耀他幫孩子代筆學習歷程,希望藉此協助其上國立商學院,以其家庭資源優勢洋洋得意,引發網路爭議。我們不從道德的觀點批判,單從利益的觀點來看,我會說,這個孩子不但沒有家庭優勢,而且是明顯的家庭劣勢。家長的素養侷限了孩子的發展。
第一個誤解,以為學習歷程對於上好大學的影響重大,完全錯誤。一階學測沒有過,根本沒機會去比二階甄試。學習歷程的部分就算拿到滿分,跟聯考制比起來也只能提昇全國總排名的三個志願,全台灣文組粗估1000個校系,差三個志願的影響極小。為什麼是三個志願,因為「篩選倍率」通常就是三倍,如果不懂背後的邏輯也沒關係,只要知道學習歷程對於志願的「提升」影響極小,但若做得非常差,志願又填得不好,確實有全部落榜的風險。
第二個誤解,以為學習歷程是作文比賽,完全錯誤。學習歷程是比成果,文組要有競爭力就去考英檢中高級,理組就考APCS等,各種有公信力的比賽或檢定。還有包括小論文比賽、高中生人才培育計畫、各種校賽、縣市賽等。愷哥常說「反思不重要,成果才重要」、「還沒下筆就已經決定勝負」。學習歷程的文筆、排版根本不重要,只要清楚簡單的交代成果就好,參考【學習歷程該怎麼寫?沒有成果只談興趣當然空泛】。反而最忌諱排版花俏,一堆虛話,沒有任何實際成果。可以試想,一個教授看300份學習歷程,對於沒有成果的虛華文字有多厭惡。
第三個誤解,「孩子只要認真讀書,學測考高最重要」。我看過很多孩子,不會做家事,不會通勤,沒有社交能力,稍有空就是低頭玩手機,拿掉手機之後,連自己找樂子都不會,更別說對未來有什麼志向,眼神空洞彷彿木頭人。這樣的孩子,不管考上什麼校系,未來的發展都很有限。平心而論,理組的當木頭人還可以接受,畢竟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只是以後升主管職會比較困難。但是文組的木頭人...不用我多說,正常人都知道會有多慘吧。如果家長有正確觀念,教孩子寫學習歷程也不過是一天的事,我前面講了,只要清楚簡單的交代成果就好。幫孩子節省那一天去念書,對於學測的幫助微乎其微,遠不如透過此次的機會教育,教會孩子表達自己。
綜合以上來看,家長幫孩子"寫"學習歷程,明顯是弊大於利的。一則對於志願的提升幫助極小;二則學習歷程的重點在"成果",而家長不可能代替孩子考檢定;三則養出一個木頭人,長期發展不利。
經常有人說,學習歷程制"不公平",這是錯誤的觀點。統計證明,弱勢學生在二階甄試的通過率約為一般學生的三倍。也就是說,弱勢學生只要在一階學測考出與一般生同分,在二階甄試階段是壓倒性的優勢。背後的邏輯是,弱勢孩子在沒有補習、沒有家教、甚至生活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若能與一般生考出相同學測分數,其資質都是相對優異的。而學習歷程方面,不管從網路上自學,或者社會免費提供給弱勢的資源,都是非常充沛的。愷哥的課程長期免費提供給弱勢生,輔導這些弱勢生,我深有所感。實務統計證明,弱勢生最吃虧的地方在於一階學測,並非像一般人認為的,「拿課本認真讀就能考高分」。
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追求絕對的公平,而是培養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如果要絕對公平,就必須沒收所有人的財產,隔離父母及孩子,免得家族優勢遞延,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目前的個人申請制,要求學生培養多元能力,並探索適合性向的領域,明顯比聯考制更符合社會需求,也對弱勢更友善。如果有家長以為幫孩子"寫"學習歷程是一種優勢,我們笑著祝福他就好了。
關於如何做學習歷程,可參考愷哥直播錄影【高中生該怎麼準備學習歷程?】
歡迎加入高中生學程式FB社團、以及愷哥電腦科普頻道,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愷哥APCS程式班】熱烈招生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