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都快升高三了,學習歷程要怎麼補救?

 有個媽媽憂心忡忡的問我:「老師,孩子快升高三了,還沒有什麼像樣的學習歷程,能怎麼補救?」 我在 參加營隊很重要?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提到,學習歷程最重要的不是你 做過什麼 ,而是你 有什麼成果 。以這個孩子來說,他想念資工、資管科系,如果說做過什麼,那就是學過程式,但這個時代不管是校內或校外課程,誰沒學過程式?難道上過三次程式班的就會比兩次程式班的優先被錄取?很顯然教授不是看這個吧! 在 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裡面我有提到,電資領域最好的準備方向就是APCS程式檢定,只要考到實作三級,就是穩居「有公信力的前30%」,二階甄試就會非常有把握。 但高二下的學生,還適合考APCS嗎? 從時程上來看,高二下的學生,還有兩次機會考APCS,分別是該年的六月跟十月。如果是升高二下之前的寒假,要補APCS還是可以的,寒假先密集的上一波課程,高二下開學後再每周練程式,六月是有機會過實作三級的。實力有培養起來,即使六月檢定失常,十月還可以再考一次。 但如果高二下都過了大半,才想要補APCS就太冒險了。若是升高三的暑假認真學,只剩下十月可以考一次,即使實力有到也不保證檢定能正常發揮。 所以,對於有志電資相關的高二下學生,我的建議是 如果已經有一定程式能力,只是之前APCS沒有考好,那就維持每周練習3hr左右。後續兩次檢定,至少考好一次應該很有機會。 如果程式能力還很薄弱(沒考過APCS或只有一級),不建議把時間花在上面,程式實力短時間拉上去很困難,且僅剩一次檢定機會,也難保不會臨場失常。 有家長會問,去考個微軟或什麼民間辦的檢定有沒有用呢?我的觀點是,只要簡單的都沒有用,不簡單的都很難保證考過,若堅持要花時間賭賭看,還是一樣回到最有公信力的APCS,不存在更簡單又更有效的後門。 那麼,快升高三的學生,還能怎麼補救? 我的建議是,好好念學科 雖然二階甄試是評學習歷程、面試等等的,但最後的總分一定會融合學測。各校系採計比例不一,目前許多科系採取學測40%+甄試60%(書面審查、面試、筆試等),例如 交大資工的計分標準 。所以如果甄試沒優勢,還是可以靠學測來補。若好好念學科,再往下填一些保守的志願,會比拚學習歷程還更可控。即使學測考失常了,只要學科能力有培養起來,分科測驗還多一次機會。反過來說,過於擔心學習歷程的比重,硬去花時間製造「我有做(但沒成果)」的證明

怎麼搶到APCS秒殺報名?

2021年因為疫情關係,所以APCS開放的名額很少,分成三個身份別 1)高三生 2)高二、高一生 3)其他。三個梯次相隔幾天依序開放。通常第一梯次都可以報到,但第二梯次就剩下少數名額會被秒殺,第三梯次則完全沒有名額。 而2022年的考試,則是分為1)高三生 2)"其他",共兩種名額。而到了2023年的考試報名,已經沒有限制資格梯次。 每年考試規定都會變動,以當屆官網為準。 目前疫情已經結束,APCS官方提供的考試名額總量應該是充足的,但如果沒搶到離家近的考場,需要跑遠甚至跨縣市去考,還是會比較麻煩。 這篇是告訴大家,報名順序大概是怎樣 。 先說好,這不是什麼"保證搶到"的密技,只是事先讓你知道流程,讓你減少出錯、動作更快、更高機率搶到而已。 1.報名前一天先觀察剩餘考場名額 由於報名是分秒必爭的,為了避免報名當下還在考慮選考場,耽誤幾秒鐘就搶輸了。官方會在前一天21:00公布剩餘考場名額。最好前一天就先看好,哪些是你要的志願。 2.用電腦還是手機報名? 用電腦動作會比較快,但這跟幾點開放報名有關。之前幾次,APCS官方有時會0:00開放,有時又9:00am開放。0:00開放比較單純,學生晚點睡來報名就好。9:00am開放的話,高中生那個時間要上課阿! 要不就得拜託有空的家人幫忙,要不就得用手機,事先拜託好老師可以在那個時間,給個幾分鐘讓同學報名。實際當次狀況,請以官網為準。 4.報名過程 1)以2021/11/07的檢定為例( 不見得每次規定都一樣,僅供參考,請以當次官方公告為準 ),開放前5min,等在報名網頁,準備reload。簡單的來說,報名網頁就那一頁,只是"開始報名"的按鈕要時間到才會冒出來,所以同學就等在那個網頁,不斷reload吧! 2)輸入email並獲取驗證碼。這邊要求你輸入email,APCS官方會立刻發驗證碼給你,輸入驗證碼之後才能登入。為了節省時間,先把email address打好,到時候copy/paste比較快。而且信箱先開好,讀取驗證碼才不會手忙腳亂! 3)輸入資料 總共需要輸入的資料如下圖,注意沒打星號是可以不填的,節省時間。一樣先把姓名、行動電話、身分證號先打好,到時候copy/paste比較快! 4)一直出現錯誤? 由於APCS檢定超熱門,上千人在第一時間搶,官網會出

電機學的比較廣? 先選電機再看要不要轉資工?

我經常聽到同學說:「老師,聽說電機學的比較廣,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資工轉電機比較難,所以我先選電機,之後再看要不要轉資工,這樣如何呢?」。這樣的想法,對也不對。 去想一個簡單的事,大家都是一百多個學分畢業,如果電機系學的比較廣,那資工系在幹嘛? 但我們看實務上,確實一些電機系、甚至非理組的學生,後來也轉職成軟體工程師了。所以做軟體不需要特別讀資工系? 其實我們在業界看到,轉職過來的軟體工程師,通常做的是比較低階的工作,長期天花板也比較低。畢竟資工系花了四年在學軟體,其他人花半年學軟體,怎麼可能一樣。 資工系有一半以上是在學domain knowledge,譬如說計算機結構、作業系統、編譯器、網路系統、多媒體、資訊安全、人工智慧...等等。相較於轉職過來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可能專職寫網頁,就只會寫網頁了。資工系學的比較廣,並對軟體系統,從最底層到最表象,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可以處理特別盤根錯節的狀況。也可以從廣大的軟體領域裡面,挑選自己比較擅長的,念研究所或就業。長期發展明顯優於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 所以我會說, 電機跟資工,廣的部分不一樣 。 電機是硬體學的比較廣,並搭配一點軟體。 資工是軟體學的比較廣,並搭配一點硬體。 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嗎? 是,因為軟體比較能夠靠自學,學一小塊就能做一小塊工作。 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嗎? 不是,資工系四年學的東西,別系閒暇之餘就想讀通讀廣是不可能的,都是取一瓢飲而已。 但如果電機系念一念就是想轉軟體、資工系念一念就是想轉硬體,那怎麼辦呢?實務上這兩個科系的共通性還是很強的,國外很多頂尖大學甚至把這兩門學問當成一個科系稱為EEC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學生可多選修硬體課程,畢業就走EE,也可多選修軟體的課程走CS。國內除了少數大學有設立電資學士班類似國外的EECS系,大部分都還是把電機跟資工分開設系,但學生一樣可以多選修對方的課程。譬如電機系選修資工的主科,如作業系統、演算法等等;資工系選修電機系的主科,如電子學、電路學等等。並依個人狀況,選擇跨考研究所。實務上來說,資工系轉硬體相關的,比較多是做晶片設計(而非譬如控制、電力、電磁等);電機系轉軟體相關的,比較多是做網站(而非譬如多媒體、作業系統等)。 整體而言,並不需要把哪個科系比較容易轉,當成選系的考量。先搞

資訊相關科系,該如何選擇?

跟資訊相關的科系,傳統上就是資訊工程、資訊管理、跟電機工程。這三個科系最大的交集,就是有教程式設計。這三個科系學什麼?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大概是這樣 資工:八分學軟體、兩分學硬體 電機:八分學硬體、兩分學軟體 資管:五分學軟體、五分學企管 而這三個系修哪些課程?未來工作待遇如何?哪種人適合哪些科系,我在 【電機、資工、資管系差別在哪?】 裡有詳細介紹,此文中不再贅述。 在這裡我想探討一下,近兩年新設立的許多資訊相關科系,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智慧製造工程、智慧車輛與能源、智慧機器人、無人機應用、智慧醫療、數位行銷與電子商務應用、資訊傳播、多媒體設計等等...到底有什麼特色。 這幾個科系,都有跟資訊相關,而且蠻高比例跟AI相關。而這些科系大約可分成幾類 AI: 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 AI+機械: 智慧製造工程、智慧車輛與能源、智慧機器人、無人機應用 AI+醫療: 智慧醫療 資訊+行銷: 數位行銷與電子商務應用 資訊+藝術創作: 資訊傳播、多媒體設計 關於這些系的授課內容、相互比較、未來出路等等更多細節,可參閱教育部的 Collego資訊學群 。 而高中生,應該唸傳統的資工、資管、電機,還是這些新興科系呢? 我們來看一個具體事實,這些新興科系多是由私立大學開設,或者將原有科系改名,鮮少國立大學開立這些科系。並非國立大學過於守舊,實際上許多國立大學早就有相關領域的課程、實驗室、甚至研究所,但極少把這些領域開設一個科系。為什麼? 回顧近20年資訊熱門領域,3D、網路、無線、雲端、手機、到現在AI,大概每4年就會冒出一個熱門領域。一個資訊領域的學生,如果只會其中一種,對未來發展是比較侷限的。實力較佳的學生,應在大一大二把資工基礎科目打堅實,大三以上再鑽研特定領域是足夠的,四年只鑽研一個小領域較為可惜。 另外, 傳統資工系著重在【研發】,而新興資訊科系著重在【應用】 。所謂的研發,就是開發尚未存在的工具;所謂應用,就是拿工具去做事情。舉例來說,十幾年前不存在智慧型手機,是電機跟資工領域的工程師,一步一步 研發 出來的。而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拿手機來 應用 了,不管是拍片、玩遊戲、學習等等。 顯然的,研發比應用要難的多,需要有堅實的數理能力,這樣的人才在就業市場上是稀缺的,薪水明顯較高、相當多的職缺找不到人才。如果數理學科較強的學生,我會建議念資工系而非新

學習歷程增加學生壓力,還是往有興趣的方向努力?

學習歷程的制度,一些反對的家長/同學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增加工作量,導致壓力增加的制度,因此有些反對的聲浪。我們不妨來搞清楚,壓力的本質是什麼。 認真想要上頂大的高中生們,如果不需要做學習歷程,他們會把時間花到休閒娛樂嗎?肯定不會,他們會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寫參考書,做更多的考題,壓力完全沒有減輕。 壓力的本質並非是工作量,少了這邊的工作量,認真的學生(well...或者說是家長)會自發性的去創造另一邊的工作量,為什麼? 因為壓力的本質在於"競爭" 競爭什麼呢? 20年前的政府官員,誤以為是競爭上大學,壓力的來源是大學名額太少太難考,所以啟動了廣設大學的政策,大學多了很多,幾乎是考零分都可以上大學,人人有大學念,但學生的壓力卻絲毫沒有減輕。 為什麼?因為競爭的本質並非是上大學,而是 競爭成為精英 。以前是少數精英才能進大學,所以任何大學生都是精英的代名詞;後來大學變多了,國立大學才是精英;再後來大學又更多了,頂大畢業的才代表精英,才容易出國留學、找到好工作等等。只要競爭的目標是成為那頂尖的10%,不管制度跟環境怎麼變,壓力都不會減少。 個人申請制的目標是適性揚才,透過考招制度的改變,包括學習歷程的要求,引導學生朝多元化發展,同時也有降低壓力的效果。 為什麼多元化能降低壓力? 在過去的時代,醫科、電機、法律是大多數學生的第一志願,所有人都想擠同一個地方,壓力怎麼能不大?確實台灣以前比較沒這麼富裕,社會型態比較單調,學生們往穩穩賺錢的方向去選系是合理的,但反觀現在這個世代,賺錢的方法百百種,一個YouTuber、一個名廚、一個養寵物的,都可能賺的比醫生還多。透過多元化的探索,你喜歡當醫生、我喜歡表演、他喜歡動物,第一志願不同,那我們就不用爭,壓力就小了。 多樣化的第一志願 ,能疏散學生壓力,不用大家擠破頭。但這需要家長心態願意改變,打破過去的單一價值觀。 另外一個重點是, 降低學科考試比重 。現在的個人申請制,各校系僅採計相關的學科,大多為三科,也就是說,學生不用科科都拼高分,只要專注在興趣科系的考科即可。舉例來說,目前大多數的資工系僅採計英文、數學、自然三科,甚至有些國立資工系僅採計英文、數學兩科,少念很多教科書。單科封頂15級分也設了天花板,以前滿分600分,沒人能考滿分,再優秀的學生都要無止盡的念書考試,就是為了多對一題、多贏一個人。現在同級分視為

考好APCS就是進好大學的保證?

之前看到一個朋友在抱怨:"我辛苦培養我兒子學程式,考過頂大資工APCS組的門檻,結果還是被刷下來阿,考APCS到底有沒有用?!" 考APCS當然有用,但是你要知道怎麼用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APCS組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各大學的資工、資管系,大約會拿出總入學名額的5%,錄取程式能力強,但是學科差一點點的學生。而APCS檢定,就是學生程式能力的證明。 高中生的程式能力,大約可以分成幾個等級 資訊奧林匹亞國手,每年全國四人,這些人不需要考APCS,而是保送直接進到頂尖大學。 資訊奧林匹亞選訓選手,約30人以下,以及全國賽名列前茅者,兩者合計約40人,APCS可以考到實作五級分(滿分)、透過推薦、特殊選材或APCS組進到頂尖大學。 對於程式有興趣也學得不錯,APCS成績在實作三級分以上的高中生 APCS實作二級分以下的話,我跟國立大學資工系教授聊過,對入學的影響較小,在此不討論。 第一種人是老天爺賞飯吃啦,這要靠天份,沒辦法強求。 第二種其實也很靠天分啦,只是運氣差一點沒當到國手而已。這些人就把頂大資工的APCS組名額佔光了。 第三種的話,會考數學在A以上的學生,都有機會培養起來。 但是你要知道APCS成績的正確使用方法。 首先要知道,APCS組不是後門,而是窄門。 如果學科成績夠的話,想要上前段國立大學資工系,就盡量不要報APCS組,名額真的很少。後段國立大學甚至私立,APCS組競爭比較沒這麼誇張。但APCS成績最高勝率的用途,其實是在一般組的申請入學。 高中生們應該知道,目前大學入學名額最大宗的是申請入學,佔了七成。而申請入學的機制裡面,分成第一階段學測成績,跟第二階段甄試。第二階段甄試會淘汰掉七成左右的人。想想看,如果你辛苦念了三年的書,好不容易達到頂大學測的標準,但第二階段甄試卻有七成的機率被淘汰,是不是很可怕? 對大多數人來說,APCS的成績,就是讓你在第二階段甄試脫穎而出用的。 反過來說,你也可以想到,有志進頂尖校系的學生,都有準備考APCS,好把你幹掉。 所以我在「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提到,高中生最好的策略是「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尤其隨著程式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不只是資工、資管,包括電機、工程、理科、甚至商管等科系,APCS的成績都可以在第二階段甄試大大加分,幫助你進入理想的校系。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

學習Google線上課程6個月,就能找到年薪百萬IT工作?還需要念大學嗎?

Google推出專業認證計畫,標榜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不需要任何先備知識,每周花10小時,6個月就能取得認證,對Google招聘團隊來說,會把認證 視同大學學歷 。這個認證計畫目前包含五種職業專長,IT Support、Data Analytics、Project Management、UX Design、Android Development。這些專業在美國目前有130萬個職缺,新人平均年薪為63600美金(折合台幣約180萬)。官方網站在 這裡 ,比較詳細的中文報導可以看 這邊 。 這樣的消息引起很大的震撼, 如果6個月花不到一萬台幣的學費,就視同大學學歷,那還需要念大學嗎? 而且還可以進Google工作! 別把事情想得太美了。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事實,應徵Google的錄取率只有0.1%,即使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生也未必有面試機會,你說沒念過大學,只經過6個月的線上課程,有多高機會被Google錄取?別做夢了! 所以Google的目的到底是什麼,Google全球事務高級副總裁沃克(Kent Walker)說:"一個數位工作的培訓計畫可以幫助美國經濟復甦"。看起來冠冕堂皇,但我認為這有四個深意。 幫助美國人找到工作(但幾乎都不是在Google) 幫助企業找到數位人才(也幾乎不是Google要聘) 提高企業數位科技使用量,帶動Google獲利 開展Google教育領域業務 雖然Google推的是IT領域的專業認證,但大部分不是工程師。五種專業的性質,本質上為兩大類,IT Support、Android Development屬於 初階工程師 ,而Data Analytics、Project Management、UX Design則是混和 邏輯、管理、溝通 的 跨域工作性質 。 這樣的跨域工作,實務上相當重要。我們可以把多數公司的職缺分成維運面、市場面、工程面三個大類。維運面如會計、法務、總務等等;市場面如行銷、業務等的;工程面如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等等。而市場部門與工程部門中間,經常會出現隔閡,譬如業務答應了客戶的要求,然而工程部門卻做不到;或者工程部門開發的產品,卻不符合市場需求。我們可以說,Data Analytics、Project Management、UX Design這樣的工作內容,就是為了 橋接市場與工程之間的鴻溝 。 要有一個基本認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