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文理都有興趣?有個科系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最近有同學問我:「老師,我文理都有興趣,再加上就業考量的話,我該怎麼選擇科系呢?」 我跟這個同學討論之後,發現他的考量特別複雜,大概有以下幾點 因為就業跟對數理有興趣,偏向理組科系 但是又有興趣輔系或雙主修某個文組科系。所以主系不能太操 偏向選校不選系。所以太熱門科系不能選 先講結論,我的建議是, 選擇資訊管理系 。 具體來說資管系學的東西,就是一半資工、一半企管。主修科目大略為程式設計、資料庫、管理資訊系統、人工智慧、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既會學習寫程式,也會學習數位行銷、商務管理等等。若以從工程到商業的光譜來看,可說資工是在最工程的那邊,企管是在最管理的那邊,而資管就是站在中間,用資訊技術來解決管理問題。 更具體來說,資工跟資管不同的地方在於,資工在「 研發 資訊技術」,資管在「 應用 資訊技術」,前者明顯較為困難,人才較為稀缺,若以就業來說,資工明顯較占優勢,但是跟絕大多數文組科系相較,資管的就業機會跟薪水都好上許多。 所以,如果是明顯理組腦的話,我都會建議學生讀資工。但如果是文組腦想要好找工作、或是文理均衡的學生,資管是不錯的選擇。 而資管系學測採計的科目,各大學並不一致,大致上就是數、英、國、自的組合。數學跟英文幾乎是各大學資管系都會採計,加採國、自與否則看該校的走向。如政大資管偏文組(採數、英、國),中央資管偏理組(採數、英、自),台大資管要求文理兼備(採數、英、國、自),交大資管則分成文理兩組(資訊管理組:數、英、自;財務金融組:數、英、國)。因此,不管是偏文或偏理的高中生,都可以報考資管系,若文理兼備就更佔優勢。 以出路而言,幾乎各行各業都需要應用資訊技術,所以資管系不怕找不到工作。當中以金融產業較為突出,因為金融產業需要懂電腦又懂商業的人才,正適合資管畢業生發揮專長,同時金融業發展蓬勃,相對的職缺多、待遇好。想更理解相關科系的差別,可以看一下 【電機、資工、資管系差別在哪?】 再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朋友開了一間新創公司,做的是「法律界的Google」。他們所解決的問題是,法律相關法條、判例太多,律師用一般的資料庫搜尋太困難,查出來的資料太多看不完,或者關鍵字下不精準就找不到,所以事務所要聘不少法務助理來做人工處理。但他們的系統運用了AI技術,能精準快速的找到最重要的幾份參考文件,協助事務所節省大量時間跟人力。類似這樣的案例本質上就是「資

準高中生該怎麼安排暑假?

國中畢業是一個很微妙的階段,剛經過一場重大戰役,考上理想的高中很讓人興奮。但同時也有些緊張,上高中只是一個階段而已,三年之後怎麼考上好大學才是更重要的,於是許多準高中生就開始上高一先修班了。 等等...你知道學科考高分不再是進好校系的保證嗎? 經過這麼多年的教育改革,台灣的教育界逐漸有所共識,到108課綱定案,「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不再是烏托邦式的口號,而是確實納入大學招生制度裡了。 真的,如果你只會念書,在升大學這件事情上面,是吃虧的! 我在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這篇文章中有提到,目前大學的招生名額,最大宗的是 個人申請 ,佔了7成,而 個人申請 的制度第一階是比學測成績,到了第二階甄試,基本上就是比適性揚才。即使學測過了,仍然有7成的機率在甄試的時候被淘汰。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才是最有勝率的戰略 那麼我們來看,什麼是準高中生的最佳暑期計畫? 我自己是很不喜歡讓孩子重複學習的,所謂的高一先修班,其實就是把高一第一個月的課程先讀過,以漫長的三年來說,作用其實不大,反而先把胃口搞壞了。 所以我給孩子的暑假安排就是三個大方向。 運動,把體魄練好、眼睛養好。 學一些好玩、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學一些對學科有幫助,但不是重複學習的東西。 運動的部分我覺得爬山、騎腳踏車是最好的,接觸大自然能夠護眼、舒緩身心,最好是全家一起出動。練瑜珈、練氣功我也相當推崇,不但練身而且練心。Switch健身環(雖然現在大缺貨,哈!)也很不錯,雖然是關在冷氣房裡面玩,有動機每天鍛鍊就是滿分! 學好玩、自己有興趣的東西,範圍就很廣了,像我女兒對美術有興趣,就去學素描。而奶奶以前是做衣服的,跟著奶奶學做衣服也是新鮮有趣,又能促進祖孫關係! 至於學科相關,不是重複學習的部分,說他是「加廣學習」也好,「多元學習」也好,反正就是有點苦又不會太苦啦! 我推薦以下三項。 學作文 考全民英檢 學程式 學作文是不錯的一件事,一般學生在學校,一個學期寫不到幾篇作文,趁著暑假學學作文,把寫作的量提高,透過老師指正,對寫作能力會有明顯提升,對長期的人生有正面影響,畢竟表達能力實在太有用了。當然對國文成績也有幫助,也不是重複學習。 考全民英檢也是必須的,國中畢業就應該有能力考過英檢初級,高中畢業之前考過英檢中級以上的話,個人申請第二階甄試會有幫助,透過這樣的階段性檢驗,磨練抗壓力跟英文力,當然長

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

前一篇文章提到,「 有公信力的前30%」 ,是學習歷程最主要的準備方向(請參閱 參加營隊很重要?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習歷程 )。除此之外,高中生們還有一個很大的困擾是,光是準備學科就沒有時間了,哪來的時間處理學習歷程? 既然沒有時間,那就一魚多吃吧! 有哪個方向,既可以強化學科,又是多數科系喜歡的領域呢? 有喔,就是 英文 跟 程式 ! 英文的學科重要性無庸置疑。而所有科系都喜歡錄取英文好的學生,這樣才有能力吸收國際上最新的知識,進而用英文做國際發表。 學習程式就是學習數學邏輯,尤其像APCS這樣的程式檢定,主軸就是考驗用程式解數學的能力。在目前網路及AI的時代,不只是電機資訊等科系,包括醫學、財金、法律、商管、藝術、設計、農業、物理、化學...等,所有科系都喜歡錄取程式能力好的學生,結合領域知識及程式能力來開發各種創新應用。 英文跟程式,絕對是學習歷程最有利、最通用的準備方向! 方向有了,那 目標 呢? 前面提到「有公信力的前30%」 , 所謂的有公信力,基本上就兩個方向, 比賽獲獎 跟 檢定考試 。而主辦單位自然是要有代表性的,譬如教育部辦的全國競賽最好,最低標準是校內競賽,而巷口補習班辦的就別提了。 量化來看,概略有3%的學生拿過校內獎項,但學校間的程度落差很大,譬如說建中程式比賽最後一名,可能比他校的第一名還厲害,其實可比性並不好。 全國性的競賽是最公允、可比性最高的項目,但其難度太高,概估只有0.1%的學生可拿到全國獎項,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太遙遠。 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檢定考試是最可行的目標 。 從統計數字來看,通過全民英檢的高中生,中級以上約50%,中高級以上約10%。若 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在二階甄試有明確優勢 。 APCS程式檢定也很明確,實作二級以上約50%,實作三級以上約20%,實作四級以上約4%。 APCS實作三級以上就有足夠的優勢 。 以上這兩項成績,都是以有考檢定的高中生為分母,只有實力較強的學生才會去考,這樣的比例優勢,即使去申請頂尖大學,都是很足夠的。 這邊有個重要的概念是,除非是在該領域有明顯的資優,不然我都不會鼓勵同學往0.1%努力,只要穩穩進30%就好。畢竟個人申請第一關還是學測,第二關才是甄試,「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才是比較聰明的戰略。0.1%是特殊選材的道路,大多數學生不適合。 最後來到結論,對高中生來說,以 全民

都快升高三了,學習歷程要怎麼補救?

 有個媽媽憂心忡忡的問我:「老師,孩子快升高三了,還沒有什麼像樣的學習歷程,能怎麼補救?」 我在 參加營隊很重要?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提到,學習歷程最重要的不是你 做過什麼 ,而是你 有什麼成果 。以這個孩子來說,他想念資工、資管科系,如果說做過什麼,那就是學過程式,但這個時代不管是校內或校外課程,誰沒學過程式?難道上過三次程式班的就會比兩次程式班的優先被錄取?很顯然教授不是看這個吧! 在 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 這篇文章裡面我有提到,電資領域最好的準備方向就是APCS程式檢定,只要考到實作三級,就是穩居「有公信力的前30%」,二階甄試就會非常有把握。 但高二下的學生,還適合考APCS嗎? 從時程上來看,高二下的學生,還有兩次機會考APCS,分別是該年的六月跟十月。如果是升高二下之前的寒假,要補APCS還是可以的,寒假先密集的上一波課程,高二下開學後再每周練程式,六月是有機會過實作三級的。實力有培養起來,即使六月檢定失常,十月還可以再考一次。 但如果高二下都過了大半,才想要補APCS就太冒險了。若是升高三的暑假認真學,只剩下十月可以考一次,即使實力有到也不保證檢定能正常發揮。 所以,對於有志電資相關的高二下學生,我的建議是 如果已經有一定程式能力,只是之前APCS沒有考好,那就維持每周練習3hr左右。後續兩次檢定,至少考好一次應該很有機會。 如果程式能力還很薄弱(沒考過APCS或只有一級),不建議把時間花在上面,程式實力短時間拉上去很困難,且僅剩一次檢定機會,也難保不會臨場失常。 有家長會問,去考個微軟或什麼民間辦的檢定有沒有用呢?我的觀點是,只要簡單的都沒有用,不簡單的都很難保證考過,若堅持要花時間賭賭看,還是一樣回到最有公信力的APCS,不存在更簡單又更有效的後門。 那麼,快升高三的學生,還能怎麼補救? 我的建議是,好好念學科 雖然二階甄試是評學習歷程、面試等等的,但最後的總分一定會融合學測。各校系採計比例不一,目前許多科系採取學測40%+甄試60%(書面審查、面試、筆試等),例如 交大資工的計分標準 。所以如果甄試沒優勢,還是可以靠學測來補。若好好念學科,再往下填一些保守的志願,會比拚學習歷程還更可控。即使學測考失常了,只要學科能力有培養起來,分科測驗還多一次機會。反過來說,過於擔心學習歷程的比重,硬去花時間製造「我有做(但沒成果)」的證明

怎麼搶到APCS秒殺報名?

2021年因為疫情關係,所以APCS開放的名額數不多,分成三個身份別 1)高三生 2)高二、高一生 3)其他。三個梯次相隔幾天依序開放。通常第一梯次都可以報到,但第二梯次就剩下少數名額會被秒殺,第三梯次則完全沒有名額。 而2022年6月的這場考試,目前則是分為1)高三生 2)"其他",共兩種名額,這篇就是告訴大家, 如果你不是高三,怎麼搶到報名名額。 先說好,這不是什麼"保證搶到"的密技,只是事先讓你知道流程,讓你減少出錯、動作更快、更高機率搶到而已。 1.報名前一天先觀察剩餘考場名額 由於報名是分秒必爭的,為了避免報名當下還在考慮選考場,耽誤幾秒鐘就搶輸了。官方會在前一天21:00公布剩餘考場名額。最好前一天就先看好,哪些是你要的志願。 2.用電腦還是手機報名? 用電腦動作會比較快,但這跟幾點開放報名有關。之前幾次,APCS官方有時會0:00開放,有時又9:00am開放。0:00開放比較單純,學生晚點睡來報名就好。9:00am開放的話,高中生那個時間要上課阿! 要不就得拜託有空的家人幫忙,要不就得用手機,事先拜託好老師可以在那個時間,給個幾分鐘讓同學報名。實際當次狀況,請以官網為準。 4.報名過程 1)以2021/11/07的檢定為例( 不見得每次規定都一樣,僅供參考,請以當次官方公告為準 ),開放前5min,等在報名網頁,準備reload。簡單的來說,報名網頁就那一頁,只是"開始報名"的按鈕要時間到才會冒出來,所以同學就等在那個網頁,不斷reload吧! 2)輸入email並獲取驗證碼。這邊要求你輸入email,APCS官方會立刻發驗證碼給你,輸入驗證碼之後才能登入。為了節省時間,先把email address打好,到時候copy/paste比較快。而且信箱先開好,讀取驗證碼才不會手忙腳亂! 3)輸入資料 總共需要輸入的資料如下圖,注意沒打星號是可以不填的,節省時間。一樣先把姓名、行動電話、身分證號先打好,到時候copy/paste比較快! 4)一直出現錯誤? 由於APCS檢定超熱門,數千人在第一時間搶,官網會出現各種錯誤訊息。不用想太多,就是網站塞爆而已,唯一解法就是重複試,慢慢試。從最近幾屆的經驗來看,試1hr都是很正常的。不用太焦慮,最近幾屆名額還算夠,當天之內應該不至於搶光,只是努力搶到靠自己

電機學的比較廣? 先選電機再看要不要轉資工?

我經常聽到同學說:「老師,聽說電機學的比較廣,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資工轉電機比較難,所以我先選電機,之後再看要不要轉資工,這樣如何呢?」。這樣的想法,對也不對。 去想一個簡單的事,大家都是一百多個學分畢業,如果電機系學的比較廣,那資工系在幹嘛? 但我們看實務上,確實一些電機系、甚至非理組的學生,後來也轉職成軟體工程師了。所以做軟體不需要特別讀資工系? 其實我們在業界看到,轉職過來的軟體工程師,通常做的是比較低階的工作,長期天花板也比較低。畢竟資工系花了四年在學軟體,其他人花半年學軟體,怎麼可能一樣。 資工系有一半以上是在學domain knowledge,譬如說計算機結構、作業系統、編譯器、網路系統、多媒體、資訊安全、人工智慧...等等。相較於轉職過來的軟體工程師,他們可能專職寫網頁,就只會寫網頁了。資工系學的比較廣,並對軟體系統,從最底層到最表象,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可以處理特別盤根錯節的狀況。也可以從廣大的軟體領域裡面,挑選自己比較擅長的,念研究所或就業。長期發展明顯優於半路出家的軟體工程師。 所以我會說, 電機跟資工,廣的部分不一樣 。 電機是硬體學的比較廣,並搭配一點軟體。 資工是軟體學的比較廣,並搭配一點硬體。 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嗎? 是,因為軟體比較能夠靠自學,學一小塊就能做一小塊工作。 電機轉資工比較簡單嗎? 不是,資工系四年學的東西,別系閒暇之餘就想讀通讀廣是不可能的,都是取一瓢飲而已。 但如果電機系念一念就是想轉軟體、資工系念一念就是想轉硬體,那怎麼辦呢?實務上這兩個科系的共通性還是很強的,國外很多頂尖大學甚至把這兩門學問當成一個科系稱為EEC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s),學生可多選修硬體課程,畢業就走EE,也可多選修軟體的課程走CS。國內除了少數大學有設立電資學士班類似國外的EECS系,大部分都還是把電機跟資工分開設系,但學生一樣可以多選修對方的課程。譬如電機系選修資工的主科,如作業系統、演算法等等;資工系選修電機系的主科,如電子學、電路學等等。並依個人狀況,選擇跨考研究所。實務上來說,資工系轉硬體相關的,比較多是做晶片設計(而非譬如控制、電力、電磁等);電機系轉軟體相關的,比較多是做網站(而非譬如多媒體、作業系統等)。 整體而言,並不需要把哪個科系比較容易轉,當成選系的考量。先搞

參加比賽是為了贏?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家長來問我:「老師,這個程式比賽/檢定難嗎?我的孩子他才學沒幾個月,是不是學個一年再去參加比較有把握?」。我的回答都是:「現在就去參加啊。放心啦,他現在去比穩輸的,比賽又不一定要贏」。 是的,參加比賽的目的不是為了贏,是為了累積失敗 我自己是一名創業者,曾獲得郭台銘董事長投資, 公司估值達2000萬美金 ,但創業是成功率僅為1%的超高難度挑戰,我經營的相當掙扎。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了一場演講,演講者是國內最快上櫃的電商公司老闆,他說:「我總共開了20個購物網站,倒了15家,只活了5家」,霎那間我突然了解, 如果我連失敗都比人家少,憑什麼成功? 東方的教育都很害怕失敗,為了避免失敗,都會希望做好萬全準備之後再上場,其實這是搞錯目標了。應該追求的並不是「避免失敗」,而是「盡快成功」。 「避免失敗」的哲學,會盡可能的避免競賽,畢竟每比一次就多一次失敗的機會,不如盡可能的避開,等到自己有萬全準備的時候再上場,這樣「成功機率比較高」。 「盡快成功」的哲學,會盡可能的上場,盡可能累積失敗的經驗,從中學到成功的方法。雖然成功率被拉的很低,但成功會來的快很多,也容易迎來較大的成功。 成功是屬於累積最多失敗的人 。這麼說或許有些雞湯,更精確地說,快速的用最低的成本、累積最多的失敗,是獲取成功最科學的方法。 應該不難設想,那些得獎的人,肯定是失敗很多次之後才贏的。如果你都不去參加比賽,在家苦練三年,然後第一次比賽就得獎,你覺得機會多大? 以APCS程式檢定來說,我自己的程式學生,每30個人去考,就會有一個實作零分。我相當清楚這些學生的實力絕對不可能零分,但是第一次上機考, 不熟悉環境、心情緊張又操作錯誤、或遇到電腦出問題 ,明明會寫卻拿零分。 所以我都跟學生說:「有得考就去考,就是要趁著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先去把失常的配額用掉啊。 不然你要等準備好再去失常嗎? 」 但總是有學生不相信自己會失常,還是等自己覺得準備好了才去考。但很少例外,第一次考的學生,只能發揮出平常七成的實力,只好等半年之後再考一次。 我總是為他們沒聽我的話覺得很惋惜。但轉念一想,這些學生不就是敗在這個觀念嗎?以一個小小的檢定挫敗,換來人生不會再犯相同錯誤,正是在實踐累積失敗啊!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