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幾天經過台南,順道請我成大的學生們吃飯,聊了不少議題,有個議題我覺得特別有意思,跟大家分享。我問到學生們,對於未來有甚麼規劃,有個學生說:「未來想出國」。
我問:「為什麼想出國?」
學生答:「就想到處看看,增廣見聞」
愷哥也認為出國是好事。我在交大資工讀博士班的時期,曾在電腦科學最頂尖的UC Berkeley學習幾個月,也因為工作的關係,在矽谷跟Apple、Google、Facebook等公司有很多洽商工作經驗。美國的薪水約為台灣三倍,但消費也是三倍,生活環境(治安、醫療...)不如台灣,我個人並不會想要移民美國,但到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地方待一陣子,確實可以開拓視野,對人生很有幫助。
說回這個學生想出國的原因是增長見識,但對於怎麼出國,並沒有太大的概念。跟大多數學生一樣,想的都是「先把在校成績考好再說」。這個大方向看似沒有錯,但是其實大有問題。
所謂沒有錯,是說在校成績好,申請國外大學研究所、獎學金等等,"好像"比較有機會贏人家。或不是到國外念書而是找工作,公司也有可能看成績...吧?
但真的有去查清楚,哪些大學可以當目標,對方要什麼條件,競爭對手是誰嗎?
據我所知,台大電資學生出國的比例大約50%,交大電資約10%,其它大學的數量就很零星了。這可概估為,國內大學畢業生申請國外研究所的成功率。那我這個成大資工的學生,真的可以靠埋首苦讀,拿個自己系上的書卷獎,就實現出國夢嗎?
我知道一般的學生及家長會說:「認真念書說不定有機會阿,不認真不就更沒機會了嗎?」,但愷哥要說,不是不應該認真,但習慣性的認定「先考試考好再說」,很可能努力錯方向。
首先要想清楚出國的目的。想清楚,很重要。
「上Standford、Berkeley、MIT等名校研究所,未來進Google工作」跟「出國增廣見聞」,同樣是出國,但操作起來大不相同。如果是前者,我可能會建議學生轉學考台大資工,或者重考。如果是後者,相對有很多方法,難度也降低很多。
舉例來說,我有朋友在國外做AI相關工作,年收10萬美金以上,但不是一般人熟知的美國、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地,而是在阿布達比。中東國家很有錢,而且他們擔心數十年後石油業走下坡,所以他們很願意花大錢發展科技業,用高薪從世界各國挖人過來。
對於PR99的人才來說,只鎖定美國等先進國家,不考慮中東國家,是很合理。但若身為PR95,先到阿布達比領高薪,累積幾年國際經驗,再跳槽到其他先進國家,則是勝率更高的策略,也確實也達到了「出國增廣見聞」的目的。
我不是要鼓勵大家去阿布達比,只是以此為例,強調「策略比努力更重要」。台灣人習慣「努力念書就對了」,這在高中以下還算成立,但大學以後不是這樣的。「努力念書就對了」很多時候是鴕鳥心態,用勤奮讀書來掩飾惰於「釐清目標=>收集情報=>思考策略」,最終努力錯方向。
我以前的指導教授曾說:「我的大學同學們,成績好的都當了教授,成績不好的都當了老闆」,如果你未來想要當老闆,結果都在埋頭念書不問世事,是要怎麼發現商機、組織團隊?
或者說你未來想申請研究所卻連簡章都沒看過,確定人家是要GPA高的、還是github star數高、或者Project有得獎、或者有創業經驗(即使失敗)的?
出國到底是去美國、日本、德國、荷蘭、阿布達比...,他們個別要怎樣的學生?你的競爭對手是誰,你的優勢在哪裡,劣勢又在哪裡,勝率有多高,後備方案又是什麼?
這麼一想,還覺得「努力念書就對了」嗎?
大學是社會的先修場,真實世界是多元混亂而非單一路線,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沒有考題。要有意識的「釐清目標=>收集情報=>思考策略」,跟著別人的屁股走並不是好策略,大眾都知道的機會,必然是高度競爭,反而勝率極低。
另外再宣導一下,愷哥日常就是路過各大學請學生吃飯聊天,愷哥的學生們,都歡迎告知我你考上了哪裡,有講我才能請你吃飯啊(其實是聊天比較有價值)。
歡迎加入高中生學程式FB社團、以及愷哥電腦科普頻道,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愷哥APCS程式班】熱烈招生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