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參加比賽是為了贏?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家長來問我:「老師,這個程式比賽/檢定難嗎?我的孩子他才學沒幾個月,是不是學個一年再去參加比較有把握?」。我的回答都是:「現在就去參加啊。放心啦,他現在去比穩輸的,比賽又不一定要贏」。 是的,參加比賽的目的不是為了贏,是為了累積失敗 我自己是一名創業者,曾獲得郭台銘董事長投資, 公司估值達2000萬美金 ,但創業是成功率僅為1%的超高難度挑戰,我經營的相當掙扎。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了一場演講,演講者是國內最快上櫃的電商公司老闆,他說:「我總共開了20個購物網站,倒了15家,只活了5家」,霎那間我突然了解, 如果我連失敗都比人家少,憑什麼成功? 東方的教育都很害怕失敗,為了避免失敗,都會希望做好萬全準備之後再上場,其實這是搞錯目標了。應該追求的並不是「避免失敗」,而是「盡快成功」。 「避免失敗」的哲學,會盡可能的避免競賽,畢竟每比一次就多一次失敗的機會,不如盡可能的避開,等到自己有萬全準備的時候再上場,這樣「成功機率比較高」。 「盡快成功」的哲學,會盡可能的上場,盡可能累積失敗的經驗,從中學到成功的方法。雖然成功率被拉的很低,但成功會來的快很多,也容易迎來較大的成功。 成功是屬於累積最多失敗的人 。這麼說或許有些雞湯,更精確地說,快速的用最低的成本、累積最多的失敗,是獲取成功最科學的方法。 應該不難設想,那些得獎的人,肯定是失敗很多次之後才贏的。如果你都不去參加比賽,在家苦練三年,然後第一次比賽就得獎,你覺得機會多大? 以APCS程式檢定來說,我自己的程式學生,每30個人去考,就會有一個實作零分。我相當清楚這些學生的實力絕對不可能零分,但是第一次上機考, 不熟悉環境、心情緊張又操作錯誤、或遇到電腦出問題 ,明明會寫卻拿零分。 所以我都跟學生說:「有得考就去考,就是要趁著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先去把失常的配額用掉啊。 不然你要等準備好再去失常嗎? 」 但總是有學生不相信自己會失常,還是等自己覺得準備好了才去考。但第一次考的學生,經常只能發揮出平常七成的實力,只好等半年之後再考一次。 我總是為他們沒聽我的話覺得很惋惜。但轉念一想,這些學生不就是敗在這個觀念嗎?以一個小小的檢定挫敗,換來人生不會再犯相同錯誤,正是在實踐累積失敗啊! 歡迎加入 高中生 學程式FB社團 、以及 愷哥電腦科普頻道 ,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 【愷哥APCS程式班】 熱烈招生中喔!

文理都有興趣?有個科系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最近有同學問我:「老師,我文理都有興趣,再加上就業考量的話,我該怎麼選擇科系呢?」 我跟這個同學討論之後,發現他的考量特別複雜,大概有以下幾點 因為就業跟對數理有興趣,偏向理組科系 但是又有興趣輔系或雙主修法律系。所以主系不能太操 偏向選校不選系。所以太熱門科系不能選 先講結論,我的建議是, 選擇資訊管理系 。 具體來說資管系學的東西,就是一半資工、一半企管。主修科目大略為程式設計、資料庫、管理資訊系統、人工智慧、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等,既會學習寫程式,也會學習數位行銷、商務管理等等。若以從工程到商業的光譜來看,可說資工是在最工程的那邊,企管是在最管理的那邊,而資管就是站在中間,用資訊技術來解決管理問題。 更具體來說,資工跟資管不同的地方在於,資工在「 研發 資訊技術」,資管在「 應用 資訊技術」,前者明顯較為困難,人才較為稀缺,若以就業來說,資工明顯較占優勢,但是跟絕大多數文組科系相較,資管的就業機會跟薪水都好上許多。 所以,如果是明顯理組腦的話,我都會建議學生讀資工。但如果是文組腦想要好找工作、或是文理均衡的學生,資管是不錯的選擇。 而資管系學測採計的科目,各大學並不一致,大致上就是數、英、國、自的組合。數學跟英文幾乎是各大學資管系都會採計,加採國、自與否則看該校的走向。如政大資管偏文組(採數、英、國),中央資管偏理組(採數、英、自),台大資管要求文理兼備(採數、英、國、自),交大資管則分成文理兩組(資訊管理組:數、英、自;財務金融組:數、英、國)。因此,不管是偏文或偏理的高中生,都可以報考資管系,若文理兼備就更佔優勢。 以出路而言,幾乎各行各業都需要應用資訊技術,所以資管系不怕找不到工作。當中以金融產業較為突出,因為金融產業需要懂電腦又懂商業的人才,正適合資管畢業生發揮專長,同時金融業發展蓬勃,相對的職缺多、待遇好。想更理解相關科系的差別,可以看一下 【電機、資工、資管系差別在哪?】 再舉一個例子,我自己的朋友開了一間新創公司,做的是「法律界的Google」。他們所解決的問題是,法律相關法條、判例太多,律師用一般的資料庫搜尋太困難,查出來的資料太多看不完,或者關鍵字下不精準就找不到,所以事務所要聘不少法務助理來做人工處理。但他們的系統運用了AI技術,能精準快速的找到最重要的幾份參考文件,協助事務所節省大量時間跟人力。類似這樣的案例本質上就是「資訊能力...

能不能靠程式能力更強,考上更好的大學?

最近我被幾位同學問到:"老師,我APCS已經實作三級了,後面我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可以上更好大學?"  簡單來說同學的疑問是 "能不能靠程式能力更強,上到更好的大學資工系?" 概略上來說,會問到這個問題的同學,尤其是高二以上的學生,幾乎都沒有機會了。別誤會,我講的不是程式超強沒用,我講的是程式能力 從"還可以"->"超強"中間,有一個真空帶 。 我在 考好APCS就是進好大學的保證? 這篇文章中提到,高中生的程度分成四級 資訊奧林匹亞國手,每年全國四人 資訊奧林匹亞選訓選手(準國手),30人以下,以及全國賽名列前茅者,兩者合計約40人 對於程式有興趣也學得不錯,APCS成績在實作三級分以上 APCS實作二級分以下 靠程式超強來上頂大的學生,制度上走保送推薦、特殊選材跟APCS組,就是前面的兩種人。以全國每屆約22萬高中職學生來說,錄取比例約萬分之一,是名符其實的萬中選一。這樣的程式天才,其實都不需要詢問有什麼樣的升學管道,而是升學管道會主動找上你。 這樣的程式天才,光靠努力是不夠的,一定要有超乎常人的天分(不然怎麼叫"特殊"選材)。大致上來說,如果"認真"學一年程式達不到APCS實作四級的話,就很難是天選之人。對絕大多數的高中生來說,要上好大學,就是學測成績要過一階標準,然後靠APCS實作三級通過二階甄試。這是名額最多,可行性最高的路徑。 那同學又會問說: "老師,難道APCS實作考四級、五級沒有用嗎?" 其實還是有,後段國立或私立的資工系APCS組,可以靠實作四級以上,來提高錄取率,畢竟APCS組的名額少的可憐,實作三級不一定夠。 不過我們要思考時間報酬率的問題。就考生的成績分布,APCS實作三級佔20%,四級佔3%,五級佔1%。實作三級要能夠升到四級,是一個很大的門檻,有可能投注了很多時間,卻跨不過去。就算跨過去了,天花板也只能到國立後段。 反觀東華資工一般組,學測只採計數學跟英文兩科,多念一點書就有機會多一級分,比APCS實作四級的難度更低。甚至再多念一科自然,就可以挑戰中央、台大了。這種 每一分努力都有機會上更好大學 的時間投資,對非天選之人的正常學生來說,是更為合理的策略。 綜合來說,大部分高中生最好的策略就是我在...

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

之前提到,「 有公信力的前30%」 ,是學習歷程最主要的準備方向(參閱 【參加營隊很重要?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習歷程】 )。除此之外,高中生們還有一個很大的困擾是,光是準備學科就沒有時間了,哪來的時間處理學習歷程? 既然沒有時間,那就一魚多吃吧! 有哪個方向,既可以強化學科,又是多數科系喜歡的領域呢? 有喔,就是 英文 跟 程式 ! 英文的學科重要性無庸置疑。所有科系都喜歡錄取英文好的學生,這樣才有能力吸收國際上最新的知識,進而用英文做國際發表。 學習程式就是學習數學邏輯,尤其像APCS這樣的程式檢定,主軸就是考驗用程式解數學的能力。在目前網路及AI的時代,不只是電機資訊等科系,包括醫學、財金、法律、商管、設計、機械、物理...等,所有科系都喜歡錄取程式能力好的學生,結合領域知識及程式能力來開發各種創新應用。 英文跟程式,絕對是學習歷程最有利、最通用的準備方向! 方向有了,那 目標 呢? 前面提到「有公信力的前30%」 , 所謂的有公信力,基本上就兩個方向, 比賽獲獎 跟 檢定考試 。而主辦單位自然是要有代表性的,譬如教育部主辦最好,最低標準是校內競賽,而巷口補習班辦的就別提了。 量化來看,概略有3%的學生拿過校內競賽獎項,但學校間的程度落差很大,譬如說建中程式比賽最後一名,可能比他校的第一名還厲害,可比性並不好。「全國競賽」的可比性高,但難度太高,概估只有0.1%的學生可拿到獎項。對大部分的學生來說, 「全國檢定」的難度適中,是最可行的目標 。 從統計數字來看,通過全民英檢的高中生裡面,中級以上約50%,中高級以上約10%。 若通過全民英檢中高級,在二階甄試有明確優勢 。 通過APCS程式檢定的高中生裡面,實作二級以上約50%,實作三級以上約25%。 若通過APCS實作三級,在二階甄試有明確優勢 。 以上的成績比例,都是以「有去考檢定的高中生」為分母,只有少數實力較強的學生才敢去考,所以這樣的比例優勢,即使去申請頂尖大學,都是很足夠的。 這邊有個重要的概念是,除非是在該領域有明顯的資優,不然我都不會鼓勵同學往0.1%努力,只要穩穩進30%就好。畢竟個人申請第一關還是學測,第二關才是甄試,「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才是比較聰明的戰略。0.1%是特殊選材的道路,大多數學生不適合。 最後來到結論,對高中生來說,以 全民英檢中高級 、 APCS實作三級 為目標,...

愷哥程式APCS班招生中!

  Q:愷哥APCS程式班的目標是什麼? 這門課會協助同學APCS考出好成績, 幫助你能申請上理想的大學 (尤其是國立資工、資管、電機相關科系) 讓同學開拓眼界,理解各種新科技與培養思考邏輯, 有能力在跟教授面試時侃侃而談,並用程式來解決人生中的難題 Q:所以,課程內容教什麼呢? 以Python為主。原因有二,1)Python是最簡潔易寫的語言,在APCS考試時答題最有效率。 2)用Python做Project相當佔優勢,現代最重要的應用包括網站、人工智慧等,Python都是最主流的語言。除了Python之外,也會用一點時間教學生"讀懂"C語言(不用會寫),因為APCS考觀念題需要,未來也有機會碰到。 配合APCS的考試範圍,會教授基本運算、資料型態、條件判斷、迴圈、陣列、函式、遞迴、佇列、堆疊、排序、搜尋等等內容,並搭配大量練習 講解人工智慧、區塊鍊、5G、VR、AR、駭客思維、創新創業...等最新的科技趨勢及思維模式等等,開拓同學科技視野 【閱讀完整內容】

參加營隊很重要?從數據的角度來看學習歷程

學習歷程是許多高中生跟家長很困擾的事,尤其是 多元表現 的部分。學科成績反正就是努力念,成績不好就去補習,補了還是不好也就認了。但是多元表現? 連題目都不確定的東西,是要怎麼得高分啊?! 於是學生們去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營隊,如醫學營、法律營、電機營、程式營... 等等,真的報了這些營,就可以進這些系?  不如我們用數據來推敲看看。 個人申請制,考慮篩選倍率跟超篩等狀況,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通過學測門檻的學生,在二階甄試的時候,有3成的機會被錄取。 問問你身邊的同學,多少人沒參加過營隊?九成以上的學生都 參加過營隊,從量化上來說,大部分參加過營隊的人都不會被錄取。 別誤會,我不是說參加營隊沒有用,我是說參加營隊,跟會不會被錄取是兩回事,但營隊是一個很好的探索過程,讓你提早發現,你看到血會昏倒,不適合當醫生;整天看螢幕會眼花,不適合念資工;很討厭背書,不適合念法律。更正向的是,你從營隊裡面找到自己的興趣,先在那個領域做出成果,那甄試的時候就能夠鶴立雞群。 然後,我們先來看看,站在教授的角度,他們怎樣決定錄取誰。 個人申請制的情況,大致上我們可以說,一個系大約有300個人進到二階甄試,也就是教授們要看300份學生的備審資料、面試等等,最終錄取約30%的人。 你覺得教授會花多少時間,來看一個學生的備審資料,包括學習歷程呢?答案是, 3分鐘以內 。 不要覺得教授很混,就算一個人花3分鐘,300份備審資料就15小時了,教授除了原先的日常工作,還要騰出15小時,審上兩週算快了。而且3分鐘其實足夠分辨出誰是較優秀的那30%了。 重點在於,「公信力認證」 舉一個例,學生A做了一個網站,學生B也做了一個網站,千萬不要以為,教授會花數十分鐘細細觀看,比較網站技術、內容等等誰做得比較好。一則教授沒有時間,二則大部分好壞都差不多,三則真正傑出的學生一秒鐘就可以判別出來了。 學生A:專長網頁設計,網址是xxxxx 學生B:專長網頁設計,曾獲全國網頁設計比賽冠軍 是不是秒選? 當然全國冠軍很難,通常也不需要全國冠軍才能進到30%,但譬如說有沒有拿過市賽獎項?是不是有累計數十萬瀏覽數?都是具體量化,可以明確比較的項目。 站在學生的角度,準備學習歷程的時候要去想幾件事 我的這個履歷,有多少學生也寫得出來?譬如"專長網頁設計"真的很普通 是不是由有公信力的單位來驗證我的能力?譬如教育部...

亞斯伯格症跟程式的關係?從生活中尋找專題的靈感

有個學生想要寫小論文,他本身是亞斯伯格症,想做一個跟亞斯有關的專題,所以來找我討論。他跟我闡述,亞斯伯格症的學生有幾個特色 1)社交困難 2)特別專注。而根據他網上查到的資料,亞斯這兩個特色,恰好在適合在程式方面發展。 於是他想到兩個可能的專題方向: 亞斯伯格症是否需要特別的程式教法? 亞斯伯格症的社交劣勢在資訊業界會遇到甚麼困難跟怎麼解決? 我的觀點是,亞斯伯格症在學程式方面,跟一般人並沒有明顯差異,不需要特別設計教法。而亞斯伯格症在資訊業界可能會有社交溝通上的劣勢,但這並不限定資訊業界,也就是一般亞斯伯格症對於社交上的療法應該是一體適用的,不需要對資訊業界特別差異化。而且從目標性來看,這些其實是社會關懷或心理醫療議題,如果他申請社工系很符合,但是他想申請資工系,這無法展現他在資工領域的能力。 那麼,如果非得要做一個專題跟亞斯與資工相關,能做什麼呢? 接下來我給他的意見是: 「以你來說,其實我也沒有特別覺得你是亞斯,真的要說跟別人有什麼不同的話,只是你講話有一點點口吃」 「這樣的話,是不是你做一個『口吃轉流暢』的語音轉換軟體呢?」 「舉例來說,當你開口講『我...我...我覺得』,這個軟體能轉換成『我覺得』」 「這樣一來,譬如你跟別人語音通話,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有什麼不一樣了」 這樣的題目,可以展現學生的資訊能力,並解決自己生活中的難題,不管是升學或者對學生自己長遠的啟發,都是很不錯的。這個學生跟著我學Python,已經考到APCS實作三級,有實作這個專題的基本能力。三級的程度大約是,能夠把大問題切割成小問題來解決,有清楚的邏輯能實作複雜的程式,只是對於演算法還不熟悉。如果把全國資工畢業生都抓來檢定的話,我推估平均會落在三級(不用懷疑,很多資工畢業生不會寫程式,只會寫考卷)。也由於他已經熟悉Python,要實作AI是比較簡單的。 而執行專題,重點是制定「有層次的規格」。其實大部分的學生專題是做不出來的,成果是零,或者只有紙本報告沒有實物。「有層次的規格」意思是,可以訂定幾個不同難度的規格,至少要完成最簡單的那個,不要空口說白話。 在這個「口吃轉流暢」軟體,由難到簡單可以有幾個層次的規格 使用者即時講話,能即時轉成不口吃語音 使用者講完一句話,等幾秒轉成不口吃語音 輸入語音是使用者,做完口吃處理後,輸出語音是Google小姐 其中最後一個層次是不難實作的,簡單來說,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