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是許多高中生跟家長很困擾的事,尤其是多元表現的部分。學科成績反正就是努力念,成績不好就去補習,補了還是不好也就認了。但是多元表現?連題目都不確定的東西,是要怎麼得高分啊?!
於是學生們去參加了各式各樣的營隊,如醫學營、法律營、電機營、程式營...等等,真的報了這些營,就可以進這些系?
不如我們用數據來推敲看看。個人申請制,考慮篩選倍率跟超篩等狀況,大致上我們可以說,通過學測門檻的學生,在二階甄試的時候,有3成的機會被錄取。
問問你身邊的同學,多少人沒參加過營隊?參加過營隊的學生數量遠大於3成,從量化上來說,大部分參加過營隊的人都不會被錄取。也可以再參考台大電機葉丙成教授及中山生科顏聖紘教授的質化看法。
別誤會,我不是說參加營隊沒有用,我是說參加營隊,跟會不會被錄取是兩回事,但營隊是一個很好的探索過程,讓你提早發現,你看到血會昏倒,不適合當醫生;整天看螢幕會眼花,不適合念資工;很討厭背書,不適合念法律。當然更正向的是,你從營隊裡面找到自己的興趣,先在那個領域做出成果,那甄試的時候就能夠鶴立雞群。
我還是很建議高中生們多參加營隊,真實的探索自己的興趣。高中生資訊網站有很多相關資訊,很建議大家去看一看。
然後,我們先來看看,站在教授的角度,他們怎樣決定錄取誰。
個人申請制的情況,大致上我們可以說,一個系大約有300個人進到二階甄試,也就是教授們要看300份學生的備審資料、面試等等,最終錄取約30%的人。
你覺得教授會花多少時間,來看一個學生的備審資料,包括學習歷程呢?答案是,5分鐘以內。
不要覺得教授很混,就算一個人花5分鐘,300份備審資料就25小時了,教授除了原先的日常工作,還要騰出25小時,審上兩週算快了。而且5分鐘其實足夠分辨出誰是較優秀的那30%了。
學生A:專長網頁設計,網址是xxxxx學生B:專長網頁設計,曾獲全國網頁設計比賽冠軍
當然全國冠軍很難,通常也不需要全國冠軍才能進到30%,但譬如說有沒有拿過市賽獎項?是不是有累計數十萬瀏覽數?都是具體量化,可以明確比較的項目。
站在學生的角度,準備學習歷程的時候要去想幾件事
- 我的這個履歷,有多少學生也寫得出來?譬如"專長網頁設計"真的很普通
- 是不是由有公信力的單位來驗證我的能力?譬如教育部
- 這個能力的量化,是不是明顯為前30%?
現在我們知道,要往公信力認證的前30%來努力了,那具體能做哪些事呢?下一篇文章(如何一魚多吃的準備學習歷程)我們再來說明。
歡迎加入高中生學程式FB社團、以及愷哥電腦科普頻道,跟我一起學程式、學人生。【愷哥APCS程式班】熱烈招生中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