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窮人家孩子靠什麼翻身?「頂大人脈」不是你想的那樣!

前幾天談到六龜高中首個台大生,清寒學生上台大社會系,這個選擇對他未來就業不利。參閱 【窮人家的孩子該如何選科系?談六龜高中首位台大生】 。網路上有個觀點是,台大學生很多有錢人,去台大建立人脈,對未來很有幫助。 大錯特錯。 我講個故事。十年前我在交大資工念博士,研發了一門技術在該領域世界第一,得了許多獎,於是我毅然休學創業。創業遠比我想像中艱難,為了推展技術,我爭取跟上市公司主管簡報,人是聯絡到了,但沒有任何一家願意給我時間。後來,郭台銘董事長投資了我兩百萬美金,我的故事上到了商業週刊封面。各種邀約蜂擁而至,這些公司反過來邀請我,換成我沒辦法給他們時間了。 再講另一個故事,我的好友住南部,有天北上,我們共同的另一個好友是上市公司小開。小開當天有兄弟會聚會,於是邀請我們去一起吃飯唱歌。小開的兄弟會自然非同凡響,多認識一些有錢人,拓展人脈好像不錯。但隔天這個南部來的好友,罵罵咧咧的。因為當天他認識一個飯店小開,一聽說他是南部來的,就招呼住他們家的五星級飯店,說是房間非常好,會給他很好的折扣。他也不好意思拒絕,結果花了快一萬塊住一晚。 我在念大學的時候,不管是社團或通識課,外系的人一知道我是資工系,都想跟我認識,想以後找我修電腦。難道我就得整天修電腦來者不拒?抱歉我課業很忙,遇到正妹才有空。要利用我,至少得提供情緒價值吧! 「認識誰沒有用,重點要提供價值給對方」 以前我說過,交大校友在科學園區很好用,不認識的主管,一句「學長!」就瞬間變自己人了,這不是說校友關係有用嗎?其實不是。交大學長學弟間互相照顧,是因為彼此互利,知道交大理工電資是技術能力保證,而技術能力是稀有財,主管也想趕快拉攏學弟為己所用,重點還是在於價值而非校友。 如果台大校友開會計公司,是聘東吳會計系還是台大社會系? 如果台大校友開軟體公司,是聘淡江資工系還是台大社會系? 我的同學,有在上市公司當高階主管,有當頂大電資教授,有在矽谷FAANG上班,還有許多新創公司的老闆。我在電資領域累積的人脈,確實幫我不少忙,但重點不是「我認識他們」,重點是「他們認同我的專業價值」,彼此幫忙是互惠,沒有人有空來者不拒。 反過來看,若你同學想到你的時候,是找你一起跑社會運動,經濟許可當然可以,但是清寒學生呢? 在社會上走跳,要不就有資源,要不就有專業。所謂的「人脈」,對有錢人就是資源交換。清寒子弟選了冷門專業,家裡又沒資源,你要...

窮人家的孩子該如何選科系?談六龜高中首位台大生

六龜高中出現首位台大生,引起網路上很多討論,有少數人訕笑,而更多是批評訕笑的人。而我是替這個學生感到惋惜。 關鍵是,這個清寒學生上的是,台大社會系。 新聞上的說法是,這個學生因為自幼貧困受很多人幫助,所以選讀社會系希望幫助別人。 明顯邏輯錯誤。 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是的,就是那個微軟創辦人,超級富豪比爾蓋茲。比爾蓋茲被評選為美國第二大的慈善家,僅次於另一個超級富豪,沃倫·巴菲特。這個基金會致力於消滅傳染疾病和減少貧困,已挽救全球數百萬人命。 要幫助別人,不需要讀社會系,讀任何系都可以,不讀大學也可以。要幫助別人,可以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但有更多的資源,就能幫助更多人。現實點說,家境清寒,要優先就讀能賺錢的科系。先幫助自己、家庭、跟下一代擺脫貧窮,同時也跟幫助別人一點都不衝突。 我不知道這孩子是否想讀社會系,但我相信他周邊的大人都鼓吹他選台大,這樣六龜高中就有人上台大了,大家都風光。選社會系這種冷門科系比較有機會上台大。 但是,我以前說過, 頂大文組的待遇與私大電資相近 ,我這邊講的文組待遇,還是包括法律、商管等高薪科系去平均出來的。 如果這孩子是文組腦讀不了電資,那文組裡面,待遇最高是法律。如果成績上不了法律系,那待遇第二高是資管。選資管這種熱門科系大概率上不了台大,但可以讓他階級翻轉。 有錢人可以選校不選系,圖一個校名風光,或者讀興趣讀人脈。窮人不行,對窮人家的孩子,大學就是職業訓練所。 很多學校老師為了榜單好看,會鼓吹學生:「先進台大再說! 之後可以轉系、輔系、雙主修啊!」,真的可行嗎?我在 【先進台大再說! 轉系、輔系、雙主修可行嗎?】 已經詳述過。 尤其是弱勢學生,一般接觸到的師長,都會引導學生「上台大翻轉人生」,完全錯誤! 弱勢生上台大幾乎都是冷門科系,畢業之後沒有可以變現的專業。弱勢生一定要「選系不選校」! 弱勢高中生往電資發展最有利 。醫牙雖然很好,但名額極少,弱勢生幾乎不可能上。弱勢高中生以電資為主要準備方向,從成績較好上頂大,到成績不好上私大都可以,從理組的電機資工,到文組的資管都可以。弱勢生若能上台大冷門系,要上國立後段電資也不是問題,後者沒有前者校名好聽,但是收入輕鬆翻倍! 電資正常念,未來的地板就是當公教人員,已經是許多頂大文組的天花板了 。參考 【資工系畢業工作都很操?沒有輕鬆的工作嗎?來看看待遇等級】 歡...

高中生探索哪些科系最有利?

個人申請已經成為高中生進入大學最重要的管道,大約7成的入學名額都來自於此,個人申請有個特色是,只能選六個志願校系,六個都沒中就是落榜。有人會說:「我就是興趣廣泛啊,不能選100個志願校系嗎?多元入學怎麼這麼不多元。」 有喔,可以在分科測驗填100個志願,不過一方面分科管道只佔約2成的入學名額,二方面個人申請先舉行,不幸沒有錄取的話還是可以考分科,一般的學生都不會放棄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這麼小氣的只開放六個志願,背後的原因是要倡導「適性發展」,如果學生早點確定興趣科系的話,再依照學測成績來做預估,六個志願不會太難填。 問題就在於,八成的高中生都不知道自己的興趣科系是什麼? 沒有提早佈局而去走個人申請的話,非常吃虧。 在一階學測通過門檻的情況下,二階甄試還是有7成的機率會落榜。 舉例來說,一個高中生一直都把時間花在念學科,要填志願時,想想對多媒體還算感興趣,就填了大眾傳播相關科系,兩手空空的去參加甄試;另一個高中生,已經累積製作了數十則youtube影片,並有數千名訂閱者。顯然的,後者被錄取的機會高太多了。 可是如果真的不知道興趣在哪裡的話,該往哪個方向去探索呢? 我會推薦資訊工程 系、或 資訊管理系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資工、資管是一個相對好念的科系: 一般大學裡面,理學院學的東西比較抽象,通常是最多人念不下去、被退學的科系;電機系的三電一工也是一堵高牆。相較資訊系學的東西,通常有一定邏輯就能理解,比較不抽象而且應用性高。從另一個面向看,物理系念的東西,是在想辦法理解上帝的發明,而資訊系是在理解人類的發明,後者當然好懂很多。 資工 、資管 是最好找工作的科系: 資訊業界有相當多非本科系的人,由於他們的本科系畢業之後不易找工作,努力轉職成電腦工程師,可見電腦人才是供不應求的,資訊本科系畢業生當然更為吃香。電腦相關的工作很多而且很廣,從維護建置的MIS(資訊管理)、以溝通管理為主的PM(產品或專案經理)、專門寫程式的programmer、軟硬整合的Maker等等,資訊系畢業的人即使各人強弱項不同,都還是能在資訊產業找到適合的工作,是學有所用比例最高的科系。 一台電腦發大財:  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這些科技巨頭的創辦人有什麼共通的特色?他們都是資訊科系的中輟生,書唸到一半發現創業的機會就離開學校...

想要考上好大學,該怎麼做戰略分配?

這個時代的升學方式,跟以前的聯考有很大的不同。以前只有拚學科一條路,滿分最多600分,所以分分計較,多寫幾張練習題,多得一分,就可以比別人上更好的志願。但現在升大學最主流的"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學測滿分最多60級分,同分者非常多,即使是過了第一階段的學測門檻,也有70%的機會在第二階段甄試被刷掉。也就是說 學科考高分不再是進好校系的保證 所以,到底怎麼樣才能進到理想中的校系,學生們該做什麼樣的策略布局呢?從大局來看,大學招生名額跟考試順序大約是這樣的 10%名額給繁星推薦、特殊選材 70%名額給個人申請 20%名額給分科測驗 如果以頂尖大學為目標,第一種方式,適合校排名維持在2%左右的高中生,或有超級才能的稀有學生,譬如能進入奧林匹亞選訓營。而第三種方式,由於招生的時程最晚,所以是前兩種都沒上的最後手段。而在這篇文章裡面,我會著重談名額最多的 個人申請 。 108課綱的精神在於"適性揚才",要是理組的學生一律比物理、化學,文組的同學一律比歷史、地理,就顯得呆版不符時代了。個人申請的作法就是,第一階段比學測門檻,第二階段再透過甄試,錄取真正適合該校系的人才。 舉例來說,交大資工113年的學測門檻是,(英文+自然)共26級分以及數學A14級分,取約300人通過第一階段,再從二階甄試淘汰當中約7成,最終錄取約100人。總成績裡面,一階學測佔40%,二階甄試的筆試佔10%、審查資料佔50%。審查資料在總成績裡佔比最大,而APCS是 簡章 中明確指定的加分項目。 各校系的甄試標準不一,但簡單來說,都是同一個思維     教授:"為什麼應該錄取你來讀我們科系?"     學生:"因為我對這個科系有興趣。"     教授:"既然你說有興趣,那你有什麼成果嗎?"     學生:"......" 是啊,每一個申請這個校系的學生都有興趣啊,為什麼要淘汰別人錄取你? 所以要考上好的大學,必須在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探索出自己的興趣,並累積出成果。如果沒有特別的興趣的話, 我建議往資工、資管方面 準備,接下來我就以資訊相關科系為目標,規劃大戰略。簡單來說 八分準備學科、兩分準備興趣專長 學科還是優先的,畢竟一階學測門檻...

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其他的不好嗎?

愷哥常說, 「半年內考到APCS實作三級,把時間省下來拚學測」 ,對大部分有志電資相關科系的學生,是時間效益最好的作法。 問:「為什麼是APCS,其他電腦相關證照不行嗎?」 問:「為什麼愷哥都只談到實作題,那觀念題嗎?」 問:「為什麼是實作三級,四級不好嗎?二級不夠嗎?」 家長跟學生的疑惑很多,愷哥來一一解答。 問:「為什麼是APCS,其他譬如TQC、ITS、MTA...等等,都號稱是國際證照,不會更好嗎?」 是的,不會更好。國際證照百百種,但明列在各大學電資相關科系,招生簡章的,只有APCS。 因為任何機構都可以自己發證照,但難度不一、公信力不一,無法做比較。所以教育部主推APCS做為升大學的程式能力檢定,包括個人申請、APCS組、資安組、特殊選才等等,各種電資科系的招生簡章,都只有明列APCS,沒有其他什麼國際證照。少數招生簡章也有採計CPE,CPE是給大學生考的程式檢定,高中生考CPE不如專攻APCS,升學通用性更大。問:「那如果考過了APCS,再考個ITS會不會加分?」。沒有必要。譬如你考到全民英檢中級,再去考一個多益棕色證書,是多此一舉,程度是看證書的等級,不是看有幾張。如果要花那個時間,不如把APCS考得更高,或直接把時間省下來讀學測。 問:「為什麼愷哥都只談到實作題,那觀念題嗎?」 APCS觀念題也是要考的,所謂的觀念題就是選擇題,而實作題是上機寫程式。會寫程式的學生,自然會選擇題。愷哥的課程以教Python為主,但也會花一點點篇幅教同學C語法考觀念題,所以愷哥學生的觀念題都會比實作考出同級或高一級。大部分的時候為了簡化說法,愷哥只提到實作三級,背後是指APCS 4+3或3+3的意思。 問:「為什麼是APCS實作三級,四級不好嗎?二級不夠嗎?」 這是升學策略的問題。高中生時間有限,如果不是鎖定特殊選才,我都不會鼓勵放掉課業,花越多時間拚程式越好。實作三級是一個剛好的難度,愷哥的學生寒暑假跟著我學基礎班,學期中再每周3hr上完進階班,九成能在半年內考到實作三級。經常APCS放榜的時候學生問我:「老師,實作三級好像不難考到,這樣真的夠嗎?」,不是阿,你們覺得好考是因為我教的阿!(自誇)。這時候我會請學生,去環顧自己校內的同班同學有多少考到,通常都只有他自己一個。 從數據上來看,APCS一年考三次,每次約3000人報考,大部分人會考兩次以上,概估每學年約50...

為什麼我不教C++ ?學Python考APCS更有利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被家長問到:「老師有教C++嗎?」,「老師基礎班教Python,那進階班會教C++嗎?」,「學校教C++,這樣跟老師教Python會不會衝突?」,「孩子之前學過C++了,跟著老師重學Python,是不是浪費了?」 C++在程式語言界,具有經典的地位,有些人因此誤解為"學C++比較好"。其實不是這樣,C++被設計成接近電腦運作原理,而Python被設計成接近人類語言,後者學起來更快、成功率更高。統計上 每年約10萬高中學生,考到APCS實作三級僅約1% 。既然如此,初學選擇較難的C++,只是讓學生更容易陣亡。 愷哥設計教材時,目標是讓學生 「半年內考過APCS實作三級,把時間省下來拚學測」 。而目前上完愷哥進階班的同學,九成都可以考過APCS實作三級,每年也差不多有十名同學考上頂大電資。「節省學習時間、提高成功率」,是愷哥編撰整套教材的核心考量。所以我刻意選擇教Python,是為了讓學生盡快考過APCS,搞定學習歷程,然後想幹嘛去幹嘛。想做科展、想拚特殊選才、拚學測,都行。 一般人以為程式語言跟人類語言類似,學一種語言要背數千個詞彙,花個三年以上,整天在背單字。不是的,學一種程式語言大概只要熟悉數十個詞彙就夠了,程式是難在千變萬化的邏輯,而邏輯是跨語言共通的。也就是說,認真花半年學好Python,把邏輯打通後,要再上手其他語言,也只要花一周熟悉一下語法就可以了。多種程式語言間不是互相干擾,而是觸類旁通,先精熟一種就能很快學會另一種。甚至學生跟我說:「我以前學很久C++,有很多不懂的部分,但學完愷哥基礎班Python之後,很多C++卡住的地方都突然懂了」。 愷哥的學生在校內的C++課程都是輕鬆拿第一 。 我以學開車來舉例,Python就像自排車,C++就像手排車,前者只要會踩油門轉方向盤就好了,後者還需要理解離合器、排檔、扭力等機械運作。有人會說:「既然要學就學難的,比較懂底層原理,學會了也能駕馭簡單的」,這麼說其實是忽略了成功率跟時間成本。如果學習成功率在90%以上,直接學難的未嘗不可,但如果普遍成功率約在1%,還刻意學難的,是時間太多用不完,還是學失敗無所謂? 先學會簡單的自排,盡快上路解決問題,哪天打算開跑車再去學手排,這樣才是最有利的。 其實來找我的學生,幾乎都是之前有學過程式,但是學很淺或APCS檢定考不過,在這種情況下,...

讀資工系很吃天份? 我適合唸資工系嗎?

我常被同學問到:"資工系會這樣嗎?會那樣嗎?",其實這個問題很難簡要回答,因為頂大、國立、私立差別很大,同一校系的各人差別也很大。 舉例來說,網路上流傳一句話:"讀資工系很吃天份",我的學生也因此感到驚恐,明明已經APCS實作三級、高中生前1%會寫程式了,還怕自己天份不夠。 這句話來自於 一部youtube ,訪談了一個原先讀台大資工讀得很辛苦、後來重考台大牙醫的學生。ㄜ...她就念不下去,她當然說很吃天份。去訪談被物理系唸不下去的人,也肯定說物理系很吃天份。 念醫學要有背書的天份、念數學要有抽象思考的天份、念資工要有邏輯清楚的天份...每一種科系都要有天份,資工沒有特別吃天份。同時從另一個面向來看,你會害怕資工系會唸不下去,怎麼不害怕醫學系唸不下去?每年都有醫學系退學、或畢業之後考不到執照的案例阿,每一個科系都可能唸不下去啊! 若從數據來看,實務上有統計過,物理系跟數學系是最難唸的科系,這類偏理論、較抽象的科系,重修、延畢、退學的比率都是最高的。資工這一類,應用、實務型的科系,相對還是比較容易唸的。 那麼,一個學生,怎麼確認自己適合唸資工系呢? 就是高中學看看寫程式阿! 基本上台灣的高中,幾乎都有程式課程,但說實在的,很少學生在學校學得好的,大致上幾個原因 學生程度參差不齊: 不像數學課,大家國中學過什麼都是一樣的,考上同一高中的數學程度也差不多,銜接下去教就好。但程式在國中並沒有標準課程,老師很為難要從哪裡開始教、教多快、教多難。 學習態度與難度不匹配: 學程式跟學數學的難度類似,要高度專注,而且要做大量的練習題。但大部分校方跟學生,把程式課當成某種導論課,聽一聽懂個大概就好了,對於作業跟考試的要求都很寬鬆,這樣當然是學不會寫程式的。 師資上的匱乏: 電資產業的待遇很高,通常是校內教師的兩倍以上,本科系畢業生很少願意在校內當老師。高中資訊老師多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師,經過短期訓練後調任。 所以,高中生怎麼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唸資工? 最明確的方法就是去考APCS APCS是教育部辦的程式檢定,學生可以藉此評估自己的程式能力,在同儕間的什麼程度,而且APCS的成績,在申請資工系的時候,被列為正式的參採項目,甚至還有APCS組有額外的招生名額。 就比例上來說,每年約10萬高中生,其中約5000人有考過APCS,也就是約5%可當作認真要...